小麦Pm40基因调控的白粉菌早期侵染抑制及表达序列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 ·小麦白粉病的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 ·小麦白粉病的分布 | 第10页 |
| ·小麦白粉病的危害 | 第10-11页 |
| ·白粉菌病原菌及病害症状 | 第11页 |
| ·白粉菌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 ·寄主的细胞学观察 | 第12-13页 |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类型、位点和来源 | 第13-17页 |
| ·小麦抗白粉病防卫基因的研究 | 第17-18页 |
| ·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差减文库的构建原理 | 第18页 |
| ·几种差减杂交方法比较 | 第18-21页 |
| ·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HAP) | 第18-19页 |
| ·生物素标记、链亲和蛋白结合排除法 | 第19页 |
| ·限制性内切酶与PCR技术相结合的差减方法 | 第19-20页 |
| ·抑制差减杂交法(SSH) | 第20-21页 |
| ·SSH技术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 3 抗性基因对小麦白粉菌早期侵染抑制 | 第23-32页 |
| ·材料 | 第23-24页 |
| ·试验菌株及小麦品种 | 第23页 |
|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 ·白粉菌分离纯化 | 第24页 |
| ·白粉菌的扩繁 | 第24页 |
| ·供试材料接种 | 第24-25页 |
| ·细胞学观察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 ·芽管长度及附着胞变化 | 第25-27页 |
| ·乳突的形成 | 第27-29页 |
| ·过敏性(HR)反应的发生 | 第29-30页 |
| ·吸器的形成 | 第30-31页 |
| ·讨论 | 第31-32页 |
| 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表达序列分析 | 第32-55页 |
| ·材料 | 第32-33页 |
| ·供试菌株与供试材料 | 第32页 |
|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 ·方法 | 第33-42页 |
| ·供试材料接种 | 第33页 |
| ·总RNA提取 | 第33-34页 |
| ·RNA浓度及纯度检测 | 第33-34页 |
| ·mRNA分离纯化 | 第34页 |
| ·mRNA浓度及纯度检测 | 第34页 |
| ·抑制差减杂交(SSH) | 第34-40页 |
| ·双链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5页 |
| ·双链cDNA第二链的合成 | 第35-36页 |
| ·双链cDNA Rsa I酶切 | 第36-37页 |
| ·接头连接 | 第37页 |
| ·第一次杂交 | 第37-38页 |
| ·第二次杂交 | 第38页 |
| ·第一次PCR扩增 | 第38-39页 |
| ·第二次PCR扩增 | 第39-40页 |
| ·cDNA产物克隆 | 第40-41页 |
| ·测序分析及基因功能预测 | 第41-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 ·总RNA浓度及纯度检测 | 第42-43页 |
| ·mRNA质量检测结果 | 第43-44页 |
| ·cDNA合成及Rsa I酶切效率分析 | 第44页 |
| ·正向差减两轮后PCR产物 | 第44-46页 |
| ·正向差减cDNA的克隆 | 第46-48页 |
| ·EST序列的获得与分析 | 第48页 |
| ·序列分析及功能注释 | 第48-52页 |
| ·讨论 | 第52-55页 |
| ·抑制差异杂交技术 | 第52-53页 |
| ·有关抗病信号转导途径 | 第53-54页 |
| ·水杨酸(SA)信号途径可能存在于抗病反应中 | 第54页 |
| ·乙烯可能作用于抗病反应 | 第54页 |
| ·病程相关蛋白 | 第54-55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