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赖草属的分类历史 | 第11-12页 |
·赖草属的形态特征 | 第12页 |
·赖草属的地理分布 | 第12-13页 |
·赖草属的系统分类与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形态学研究 | 第13-14页 |
·核型研究 | 第14页 |
·基因组组成研究 | 第14-15页 |
·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15-16页 |
·本研究的方法 | 第16-19页 |
·ISSR分子标记 | 第17-18页 |
·叶绿体trnQ-rps16基因 | 第18-19页 |
·立题依据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7页 |
·总DNA提取 | 第20-24页 |
·ISSR分子标记 | 第24-25页 |
·ISSR引物筛选 | 第24页 |
·PCR扩增 | 第24页 |
·扩增产物检测 | 第24-25页 |
·叶绿体trnQ-rps16序列 | 第25-27页 |
·PCR扩增 | 第25页 |
·PCR扩增产物回收与纯化 | 第25-27页 |
·PCR纯化产物测序 | 第27页 |
·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ISSR数据分析 | 第27页 |
·trnQ-rps16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9页 |
·ISSR分析 | 第28-34页 |
·ISSR多态性 | 第28-29页 |
·遗传多样性和UPGMA聚类分析 | 第29-33页 |
·主成分(PCA)分析 | 第33-34页 |
·trnQ-rps16分析 | 第34-39页 |
·trnQ-rps16序列分析 | 第34-36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6-37页 |
·网状支系分析 | 第37-39页 |
4 讨论 | 第39-45页 |
·ISSR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 第39-40页 |
·trnQ-rps16基因多样性和系统分析的有效性 | 第40-41页 |
·赖草属与新麦草属植物关系 | 第41-42页 |
·赖草属的Xm基因组来源 | 第42-43页 |
·赖草属种间关系分析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