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德氏乳杆菌简介 | 第11页 |
·德氏乳杆菌在工业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德氏乳杆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1页 |
·德氏乳杆菌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德氏乳杆菌在医疗保健领域中的应用 | 第12页 |
·德氏乳杆菌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 第12页 |
·德氏乳杆菌面临的氧胁迫 | 第12-13页 |
·利用原生质体技术选育优良乳酸菌 | 第13-19页 |
·原生质体转化技术 | 第13-15页 |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 第15-19页 |
2 引言 | 第19-21页 |
·测定原生质体形成率的方法 | 第19页 |
·德氏乳杆菌FQ菌株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研究 | 第19页 |
·原生质体转化的研究 | 第19-20页 |
·两株乳酸乳球菌菌株原生质体的制备和灭活条件的研究 | 第20页 |
·单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的优化 | 第20-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33页 |
·试验材料 | 第21-23页 |
·菌种 | 第21页 |
·试剂 | 第21-22页 |
·仪器 | 第22页 |
·培养基 | 第22-23页 |
·方法 | 第23-33页 |
·原生质体稳定液(PB)的配制 | 第23页 |
·酶液的配制 | 第23页 |
·酶液的膜过滤操作过程 | 第23-24页 |
·400g/L聚乙二醇(PEG6000)的配制 | 第24页 |
·原生质体形成率的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德氏乳杆菌FQ菌株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研究 | 第25-28页 |
·德氏乳杆菌FQ菌株和两株乳酸乳球菌菌株原生质体转化 | 第28-29页 |
·转化子和起始菌株对氧耐受性的比较 | 第29页 |
·单亲灭活德氏乳杆菌FQ菌株和乳酸乳球菌FC菌株原生质体融合 | 第29-31页 |
·单亲灭活德氏乳杆菌FQ菌株和乳酸乳球菌FL菌株原生质体融合 | 第31-32页 |
·融合子和亲本菌株对氧耐受性的比较 | 第32-3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3-50页 |
·原生质体形成率测定方法的比较 | 第33-34页 |
·德氏乳杆菌FQ菌株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的研究 | 第34-38页 |
·适于德氏乳杆菌FQ菌株原生质体再生的初始生长培养基 | 第34页 |
·德氏乳杆菌FQ菌株在初始生长培养基中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酶浓度对德氏乳杆菌FQ菌株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35-36页 |
·酶解时间对德氏乳杆菌FQ菌株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36-37页 |
·再生培养基种类对德氏乳杆菌FQ菌株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37-38页 |
·德氏乳杆菌FQ菌株和两株乳酸乳球菌菌株原生质体转化结果 | 第38-39页 |
·转化子的形态观察 | 第38-39页 |
·转化子和起始菌株对氧的耐受性 | 第39页 |
·单亲灭活德氏乳杆菌FQ菌株和乳酸乳球菌FC菌株原生质体融合 | 第39-44页 |
·乳酸乳球菌FC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 第39-40页 |
·酶浓度及酶解时间对乳酸乳球菌FC菌株原生质体形成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甘氨酸对乳酸乳球菌FC菌株原生质体形成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乳酸乳球菌FC菌株原生质体温度灭活条件的确定 | 第42-43页 |
·单亲灭活德氏乳杆菌FQ菌株和乳酸乳球菌FC菌株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的优化 | 第43-44页 |
·单亲灭活德氏乳杆菌FQ菌株和乳酸乳球菌FL菌株原生质体融合 | 第44-48页 |
·乳酸乳球菌FL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酶浓度及酶解时间对乳酸乳球菌FL菌株原生质体形成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甘氨酸对乳酸乳球菌FL菌株原生质体形成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乳酸乳球菌FL菌株原生质体温度灭活条件的确定 | 第47页 |
·单亲灭活德氏乳杆菌FQ菌株和乳酸乳球菌FL菌株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的优化 | 第47-48页 |
·融合子和亲本德氏乳杆菌FQ菌株对的氧耐受性 | 第48-50页 |
·融合子的形态观察 | 第48-49页 |
·融合子和亲本德氏乳杆菌FQ菌株对氧的耐受性 | 第49-50页 |
5 讨论 | 第50-51页 |
6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