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节 课题来源与研究现状 | 第8-9页 |
第二节 “鸦片书写”的定义 | 第9-10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与内容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近代小说中鸦片书写的发展概况 | 第11-21页 |
第一节 鸦片书写的滥觞 | 第11-13页 |
第二节 鸦片书写的发展(1840-1894) | 第13-16页 |
第三节 鸦片书写的高潮及余波(1895-1919) | 第16-21页 |
一、 1895 年:鸦片书写的第一个波峰 | 第16-17页 |
二、 1903—1911 年:鸦片书写的第二个波峰 | 第17-19页 |
三、 1911—1919:鸦片书写的余波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狭邪小说与鸦片风尚的文学呈现 | 第21-30页 |
第一节 晚清鸦片风尚的文学呈现 | 第21-23页 |
第二节 《风月梦》、《海上花列传》对鸦片的态度 | 第23-25页 |
第三节 《风月梦》、《海上花列传》中的鸦片书写比较 | 第25-30页 |
一、 鸦片现象的拓展:纵向与横向 | 第26-27页 |
二、 鸦片现象的隐喻:都市与农村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时新小说与鸦片批判主题的确立 | 第30-43页 |
第一节 鸦片书写的新变 | 第30-34页 |
一、 “鸦片批判”主题的确立 | 第30-31页 |
二、 鸦片受众的选择 | 第31-33页 |
三、 鸦片场景的改变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鸦片故事的模式化倾向 | 第34-39页 |
第三节 各类模式的不同鸦片书写特征及其深层意蕴 | 第39-43页 |
一、 各类模式的不同鸦片书写特征 | 第39-40页 |
二、 各类模式中鸦片书写的深层意蕴 | 第40-43页 |
第四章 谴责小说与鸦片现象的独特表现 | 第43-59页 |
第一节 多样化鸦片社会的呈现 | 第43-48页 |
一、 鸦片受众的多样化 | 第43-45页 |
二、 鸦片场景的多样化 | 第45-47页 |
三、 鸦片现象的多样化 | 第47-48页 |
第二节 谴责小说中鸦片书写的独特表现 | 第48-53页 |
一、 鸦片吸食行为上的“求奇求怪” | 第48-50页 |
二、 荒诞鸦片场景的设计 | 第50-51页 |
三、 戏剧性效果的呈现 | 第51-53页 |
第三节 批判的武器——谴责小说中鸦片书写的意义 | 第53-59页 |
一、 谴责小说家对于鸦片的态度 | 第53-54页 |
二、 谴责小说叙事模式对于鸦片书写的影响 | 第54页 |
三、 批判的武器——鸦片书写的存在意义 | 第54-59页 |
第五章 清末鸦片小说与鸦片批判的发展 | 第59-71页 |
第一节 清末鸦片批判小说的产生及命名 | 第59-62页 |
一、 清末鸦片批判小说的产生 | 第59-60页 |
二、 “鸦片小说”——清末鸦片批判小说的命名 | 第60-62页 |
第二节 鸦片小说对前人小说鸦片书写的借鉴与创新 | 第62-66页 |
一、 时新小说模式的再现——吴趼人《黑籍冤魂》 | 第62-63页 |
二、 谴责小说模式的变体——张春帆《黑狱》 | 第63-64页 |
三、 时新小说、谴责小说模式的集大成者——彭养鸥《黑籍冤魂》 | 第64-66页 |
第三节 鸦片批判的独特表现 | 第66-71页 |
一、 鸦片受众的悲剧性结局——与时新小说之差异 | 第66-68页 |
二、 武器的批判——与谴责小说之差异 | 第68-71页 |
第六章 鸦片书写的文化价值 | 第71-76页 |
第一节 “病夫”形象的警醒意义 | 第71-73页 |
第二节 近代都市流行风尚的真实反映 | 第73-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93页 |
附录 1:常见鸦片及吸食鸦片行为称谓 | 第80-83页 |
附录 2:近代涉及鸦片书写的部分通俗小说目录 | 第83-93页 |
后记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