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22页 |
第一章 苏辙佛道会通思想基础 | 第22-39页 |
第一节 三教融合渊源及“三教合一”思潮 | 第22-29页 |
一、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 第22-26页 |
二、隋唐五代及宋初时期 | 第26-29页 |
第二节 苏辙佛道会通思想与“佛老同源”说 | 第29-39页 |
一、苏辙佛道会通思想形成条件 | 第29-33页 |
二、苏辙佛道会通思想特色——佛老同源 | 第33-39页 |
第二章 苏辙佛道会通理论实践 | 第39-57页 |
第一节 以佛解老:《道德真经注》 | 第39-47页 |
一、以佛解老核心概念:“性” | 第40-44页 |
二、“去妄复性”与“明心见性” | 第44-47页 |
第二节 以老解佛:《书传灯录后》 | 第47-57页 |
一、“返流全一”与“混而为一 | 第49-51页 |
二、“无为之法”与“以无为法” | 第51-57页 |
第三章 苏辙佛道会通思想与修养论 | 第57-78页 |
第一节 “气”与“心”:佛道会通的修养对象 | 第57-65页 |
一、苏辙论道家之“气” | 第57-61页 |
二、苏辙论释家之“心” | 第61-65页 |
第二节 “坐忘”与“坐禅”:佛道会通的渐修法 | 第65-72页 |
一、修身之“坐忘”与养心之“坐禅” | 第65-69页 |
二、佛道修养与苏辙贬谪心态 | 第69-72页 |
第三节 “维摩诘”与“支离疏”:佛道相通的病中自喻 | 第72-78页 |
结语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后记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