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乡土小说中的启蒙话语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15页 |
·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主题研究 | 第12页 |
·关于乡土文学概念的探讨 | 第12页 |
·民俗研究 | 第12-13页 |
·意象研究 | 第13页 |
·比较研究 | 第13页 |
·启蒙的研究 | 第13-14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第14页 |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 启蒙思潮:乡土文学发生的历史语境 | 第15-27页 |
·启蒙运动:从西方到中国的思想旅程 | 第15-20页 |
·文化转型:西方思想史中的启蒙思想 | 第15-18页 |
·激进变革:中国“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 | 第18-20页 |
·启蒙现代性: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兴起 | 第20-23页 |
·启蒙的文学: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发轫 | 第20-21页 |
·文学的启蒙:“立人——立国”思想的确立 | 第21-23页 |
·乡村中国:“五四”新文学与乡土小说流派的形成 | 第23-27页 |
·本土关注:中国问题的文学表达 | 第23-24页 |
·聚焦乡村:乡土小说的形成 | 第24-27页 |
2 审视乡土:乡土小说启蒙主题的表达 | 第27-35页 |
·人性启蒙:“人的发现与科学之农民” | 第27-30页 |
·人学主题与农民的发现 | 第27-29页 |
·科学理性与农民的再造 | 第29-30页 |
·国民性改造:民主权利与挣脱奴役 | 第30-35页 |
·“农民权利”的吁求:“五四”民主精神的乡村诉求 | 第30-31页 |
·“乡风民俗”的祛魅:封建宗法制度的揭露批判 | 第31-32页 |
·“改造国民”的旨归:中国启蒙志业的主题确立 | 第32-35页 |
3 乡村写照:乡土小说的启蒙主义审美追求 | 第35-48页 |
·写实主义风格:现实关切与社会批判 | 第35-36页 |
·“乡土写实”:理性审视与真实呈现 | 第36-39页 |
·启蒙精神与写实主义的内在关联 | 第36-37页 |
·乡土场景与风俗人情的真实呈现 | 第37-39页 |
·乡村叙事:“疾视而哀悲”的叙事人 | 第39-42页 |
·限制视角:呈现矛盾乡情 | 第40-41页 |
·全知视角:讲述乡间悲剧 | 第41-42页 |
·乡村写照:启蒙视阈下的乡土意象 | 第42-48页 |
·荒原:破败的乡村 | 第42-43页 |
·苦痛:贫病的农民 | 第43-45页 |
·死亡:绝望的死寂 | 第45-48页 |
4 启蒙困境:乡土小说的内在矛盾 | 第48-56页 |
·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分离 | 第48-52页 |
·知识分子与乡村农民的分离 | 第48-49页 |
·双向隔阂与启蒙诉求的迷失 | 第49-52页 |
·启蒙理性与乡村情感的冲突 | 第52-56页 |
·理性批判与乡愁情怀 | 第52-53页 |
·批判与同情的两难抉择 | 第53-56页 |
5 未竟事业:乡土小说的启蒙意义与局限 | 第56-63页 |
·乡土小说的启蒙现代性追求 | 第56-59页 |
·乡村中国的启蒙现代性审视 | 第56-58页 |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 第58-59页 |
·“五四”启蒙思想的悖论与乡土小说启蒙目的的迷失 | 第59-63页 |
·“五四”启蒙思想本身的悖论 | 第59-61页 |
·乡土小说启蒙目的的迷失 | 第61-63页 |
结束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