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非百名学研究探略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绪论 | 第12-22页 |
| ·伍非百生平及著作 | 第12-15页 |
| ·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第15-2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 ·本论题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本论题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0-22页 |
| 第1章 伍非百的名家研究 | 第22-61页 |
| ·论名家 | 第22-27页 |
| ·何为“名家” | 第22-25页 |
| ·“名家”与“名学” | 第25-26页 |
| ·“名家”与“形名家” | 第26-27页 |
| ·名家学派的发展历程及划分 | 第27-35页 |
| ·“名家”学派发展历程 | 第27-30页 |
| ·名家学派的划分 | 第30-35页 |
| ·名家及其典籍的整理考订 | 第35-55页 |
| ·关于名家典籍的著录 | 第35-39页 |
| ·现存名家典籍的认定 | 第39-40页 |
| ·《墨经》整理 | 第40-42页 |
| ·《邓析子》辨伪 | 第42-49页 |
| ·公孙龙及其书考证 | 第49-52页 |
| ·《形名杂篇》整理 | 第52-54页 |
| ·对荀子的评价 | 第54-55页 |
| ·研读名家典籍的方法 | 第55-61页 |
| ·校释法 | 第55-58页 |
| ·对比法 | 第58-61页 |
| 第2章 伍非百的名辩研究 | 第61-102页 |
| ·论“名” | 第62-78页 |
| ·名、实、谓 | 第62-65页 |
| ·制名 | 第65-71页 |
| ·名的分类比较 | 第71-74页 |
| ·对“用名之三惑”的解读 | 第74-78页 |
| ·论“辞” | 第78-83页 |
| ·何为“辞” | 第78-79页 |
| ·辞的种类 | 第79-83页 |
| ·论“说” | 第83-87页 |
| ·何为“说” | 第83页 |
| ·“说”的形式 | 第83-84页 |
| ·“说”的种类及其产生谬误的原因 | 第84-87页 |
| ·论“辩” | 第87-96页 |
| ·何为“辩” | 第87-89页 |
| ·对辩的作用分析 | 第89-91页 |
| ·辩的目的 | 第91-92页 |
| ·辩的三要件 | 第92-93页 |
| ·辩者应遵守的规律与“类行”原则 | 第93-94页 |
| ·辩的形式 | 第94-96页 |
| ·故、理、类 | 第96-102页 |
| ·何为故、理、类 | 第96-97页 |
| ·“故”、“理”、“类”、三者的关系 | 第97-99页 |
| ·“故”的意义源流 | 第99-102页 |
| 第3章 伍非百的名理研究 | 第102-118页 |
| ·关于知识论的研究 | 第102-110页 |
| ·何者为知 | 第103-104页 |
| ·云何有知 | 第104-106页 |
| ·所知谓何 | 第106-109页 |
| ·伍非百对名家各派论“知”的批判 | 第109-110页 |
| ·关于时空观的研究 | 第110-118页 |
| ·时间和空间 | 第110-114页 |
| ·运动和静止 | 第114-116页 |
| ·伍非百对先秦时期关于动、止命题的探讨 | 第116-118页 |
| 第4章 伍非百名学研究的特点、贡献及不足 | 第118-147页 |
| ·伍非百名学研究的特点 | 第118-141页 |
| ·从宏观的角度看伍非百名学研究的特点 | 第118-119页 |
| ·从微观的角度看伍非百名学研究的特点 | 第119-141页 |
| ·伍非百名学研究的贡献 | 第141-146页 |
| ·对名学研究“复苏”的推动 | 第141-143页 |
| ·文本整理为后人留下翔实的资料 | 第143页 |
| ·名学研究方法有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 第143-144页 |
| ·提出名、辞、说、辩四范畴为“理论体系”的第一人 | 第144-146页 |
| ·伍非百名学研究的不足 | 第146-147页 |
| 结语 | 第147-1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8-153页 |
| 致谢 | 第153-15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