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石油与石油污染土壤 | 第11页 |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述 | 第11-12页 |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 第12-16页 |
·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机理 | 第12-13页 |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 第13-16页 |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诊断和评价 | 第16-21页 |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毒理学诊断和评价的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石油污染土壤生态毒性诊断和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石油污染土壤生态毒性评价的试验方法 | 第18-21页 |
·选题背景与思路 | 第21-22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土壤 | 第24页 |
·原油 | 第24页 |
·种子 | 第24页 |
·高效石油降解菌 | 第24页 |
·明亮发光杆菌 | 第24-25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石油降解菌的驯化与复配 | 第26-27页 |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实验 | 第27页 |
·土壤酶活性试验 | 第27页 |
·高等植物毒性实验 | 第27页 |
·发光菌毒性试验 | 第27-28页 |
·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28-32页 |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8页 |
·供试原油的标准曲线 | 第28页 |
·土壤中总石油烃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石油烃各组分的分析 | 第29页 |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 第29页 |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第29-30页 |
·高等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30-31页 |
·发光细菌的生物毒性测定 | 第31-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石油降解混合菌体系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效果研究 | 第33-41页 |
引言 | 第33页 |
·原油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35页 |
·土壤的理化性质 | 第35-36页 |
·土壤中石油烃残留量及表观降解率 | 第36-37页 |
·生物修复对原油各组分的降解效果 | 第37-38页 |
·不同修复时期土壤中残油的 GC-MS 图谱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47页 |
引言 | 第41页 |
·土壤中脲酶活性的变化 | 第41-42页 |
·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42-43页 |
·土壤中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43-44页 |
·土壤中脂肪酶活性的变化 | 第44-45页 |
·土壤酶活性与石油残留量的相关性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不同修复时期的石油污染土壤对高等植物的影响 | 第47-56页 |
引言 | 第47页 |
·不同处理土壤对高等植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处理土壤对高等植物幼苗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 第48-52页 |
·不同修复时期土壤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 第48-50页 |
·不同处理土壤对萝卜幼苗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 第50-52页 |
·幼苗光合作用色素 | 第52页 |
·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52-54页 |
·叶片丙二醛(MDA)含量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发光细菌测定不同修复时期土壤生物毒性研究 | 第56-63页 |
引言 | 第56页 |
·参比毒物 HgCl2的生物毒性分析 | 第56-57页 |
·不同修复时期土壤水浸提液生物毒性 | 第57页 |
·不同修复时期土壤 DCM/DMSO 浸提液生物毒性 | 第57-59页 |
·讨论 | 第59-62页 |
·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过程中的生态毒性 | 第59-60页 |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效果的生物指示 | 第60页 |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