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 绪论 | 第8-10页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9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9-10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0页 |
二、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一)银行监管及其有效性理论 | 第10-12页 |
(二)国际有效银行监管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国内有效银行监管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 我国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监管的现状 | 第16-30页 |
(一)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历程 | 第16-18页 |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1页 |
(三)我国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监管有效性评价 | 第21-30页 |
1、 监管目标实现程度分析 | 第22-27页 |
(1) 稳定性指标分析 | 第23-24页 |
(2) 效率性指标分析 | 第24-25页 |
(3) 竞争性指标分析 | 第25-26页 |
(4) 社会责任指标分析 | 第26-27页 |
(5) 监管目标实现程度综合分析 | 第27页 |
2、 成本分析 | 第27-30页 |
(1) 直接成本 | 第27-28页 |
(2) 合规成本 | 第28-29页 |
(3) 扭曲成本 | 第29页 |
(4) 成本汇总分析 | 第29-30页 |
3、 基本结论 | 第30页 |
四、 有效性监管的制约因素 | 第30-34页 |
(一)职责定位不够清晰 | 第30-32页 |
1、 存在认识误区 | 第30-31页 |
2、 职责范围上下趋同,重点不突出 | 第31页 |
3、 权限与目标不匹配 | 第31页 |
4、 监管考核与目标错位,监管被银行考核绑架 | 第31-32页 |
(二)监管压力传导机制不健全 | 第32-33页 |
(三)国有银行分支机构自身管理存在缺陷 | 第33-34页 |
1、 官本位管理下的政绩意识导致基层不理性 | 第33页 |
2、 不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导致监管博弈 | 第33-34页 |
3、 权利上移、责任下沉导致执行力衰减 | 第34页 |
五、 主要发达国家监管借鉴和启示 | 第34-37页 |
(一)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对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监管的主要做法 | 第34-36页 |
(二)国外发达国家对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37页 |
六、 提升监管有效性的主要路径 | 第37-46页 |
(一)重新认识“管法人”与属地监管的关系 | 第37-38页 |
(二)在法人监管框架内准确定位 | 第38-39页 |
(三)按照层级进一步明确权责 | 第39-40页 |
(四)改进监管方法和手段 | 第40-46页 |
1、 建立分支机构非现场监测指标体系 | 第40-42页 |
2、 强化现场检查的质量管理 | 第42-43页 |
3、 充分发挥市场准入的风险过滤作用 | 第43-45页 |
4、 坚持有限监管原则,健全监管压力传导机制 | 第45-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