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12页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四、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三) 个案访谈法 | 第13页 |
(四) 定量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的现状 | 第14-28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 第14-17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以高中(中专)为主 | 第14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以单身者居多,情感的空白难以抑制精神的空虚 | 第14-15页 |
(三) 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类型呈现多样化 | 第15页 |
(四)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以从事制造业和住宿餐饮服务业为主 | 第15-16页 |
(五) 新生代农民工超时工作现象严重,劳动强度较大 | 第16-17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现状 | 第17-28页 |
(一) 教育培训权 | 第17-21页 |
(二) 休闲娱乐权 | 第21-24页 |
(三) 文化认同权 | 第24-28页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的角色定位 | 第28-34页 |
一、 社会问题的洞察者 | 第28-29页 |
二、 服务的策划者 | 第29-30页 |
三、 心理的支持者 | 第30-31页 |
四、 资源的链接者 | 第31-32页 |
五、 尊严的维护者 | 第32页 |
六、 异常行为的监控者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的运作机制 | 第34-45页 |
一、 接案 | 第34-37页 |
(一) 个人访谈 | 第34-36页 |
(二) 实地访视 | 第36-37页 |
二、 预估 | 第37-38页 |
(一) 个人基本资料 | 第37页 |
(二) 分析资料并认定问题 | 第37-38页 |
(三) 撰写预估报告 | 第38页 |
三、 计划 | 第38-39页 |
(一) 制定目标 | 第38-39页 |
(二) 介入系统 | 第39页 |
(三) 介入行动 | 第39页 |
四、 介入 | 第39-42页 |
(一) 文化认同方面的社工介入 | 第39-41页 |
(二) 教育培训方面的社工介入 | 第41页 |
(三) 人际关系方面的社工介入 | 第41-42页 |
五、 评估与总结 | 第42-44页 |
(一) 过程评估 | 第43页 |
(二) 结果评估 | 第43-44页 |
六、 结案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推进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的措施 | 第45-48页 |
一、 政府——政策扶持 | 第45-46页 |
(一) 制定规划 | 第45页 |
(二) 建立机构 | 第45-46页 |
二、 高校——人才培育 | 第46页 |
(一) 课题研究 | 第46页 |
(二) 队伍建设 | 第46页 |
三、 企业——制度推行 | 第46-48页 |
(一) 拓展项目 | 第47页 |
(二) 模式引进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