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草甘膦简介 | 第11-13页 |
·草甘膦结构 | 第11页 |
·草甘膦特点 | 第11页 |
·莽草酸途径 | 第11-12页 |
·草甘膦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草甘膦发展与应用 | 第13页 |
·草甘膦抗性产生的作用机制 | 第13-14页 |
·草甘膦抗性资源获得的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非转基因抗草甘膦资源获得的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转基因抗草甘膦资源获得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非转基因作物抗除草剂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试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1-23页 |
·供试植物材料 | 第21页 |
·供试除草剂及喷雾设备 | 第21页 |
·供试土壤 | 第21页 |
·常用试剂 | 第21页 |
·试剂盒、酶及其它试剂耗材 | 第21-22页 |
·引物 | 第22页 |
·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7页 |
·不同野生大豆品种(系)对草甘膦抗药性的研究 | 第23页 |
·抗草甘膦野生大豆品系的抗性程度鉴定 | 第23页 |
·抗性野生大豆材料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 第23-24页 |
·野生大豆抗草甘膦生化机理的研究 | 第24-26页 |
·野生大豆内源 EPSPS 表达谱测定 | 第26-27页 |
·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7页 |
·抗草甘膦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获得 | 第28-34页 |
·抗草甘膦野生大豆材料筛选 | 第28-31页 |
·不同野生大豆材料对草甘膦抗性鉴定 | 第31-32页 |
·不同野生大豆材料抗性稳定性 | 第32-34页 |
·草甘膦对抗感野生大豆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草甘膦对不同野生大豆地上部分鲜重的影响 | 第34页 |
·草甘膦对不同野生大豆地下部分鲜重的影响 | 第34-35页 |
·抗草甘膦野生大豆生理机制研究 | 第35-38页 |
·草甘膦对不同野生大豆材料莽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草甘膦对不同野生大豆材料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抗草甘膦野生大豆生化机制研究 | 第38-42页 |
·草甘膦对不同野生大豆保护性酶活性影响 | 第38-40页 |
·不同野生大豆对草甘膦解毒作用 | 第40-42页 |
·草甘膦对不同野生大豆内源激素含量影响 | 第42-45页 |
·草甘膦对不同野生大豆中生长素(IAA)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草甘膦对不同野生大豆中脱落酸(ABA)含量影响 | 第43-44页 |
·草甘膦对不同野生大豆中赤霉素(GA)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野生大豆内源 EPSPS 基因的研究 | 第45-47页 |
·野生大豆 RNA 提取 | 第45页 |
·草甘膦对不同野生大豆材料靶标基因 EPSPS 表达的影响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50页 |
·作物对草甘膦抗药性的研究 | 第47页 |
·抗性野生大豆抗草甘膦生理机理的研究 | 第47-48页 |
·抗性野生大豆对草甘膦生化机理的研究 | 第48页 |
·抗性野生大豆对草甘膦的解毒作用 | 第48-49页 |
·草甘膦对抗性野生大豆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49页 |
·分子水平上野生大豆对草甘膦抗性机理的研究 | 第49-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