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CONTENTS | 第7-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3-23页 |
·马铃薯生产情况和区域品种类型 | 第13-15页 |
·马铃薯生产情况 | 第13-14页 |
·马铃薯区域品种类型 | 第14-15页 |
·马铃薯育种现状 | 第15-17页 |
·马铃薯育种特点 | 第15页 |
·马铃薯育种进展 | 第15页 |
·马铃薯育种方法 | 第15-17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 第17-20页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分子标记在马铃薯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种质资源研究 | 第20页 |
·目标基因定位 | 第20-21页 |
·遗传图谱构建 | 第2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9页 |
·田间试验 | 第23-24页 |
·主要性状的测定 | 第24-25页 |
·SSR 分子标记 | 第25-29页 |
·数据处理 | 第29-31页 |
·方差分析 | 第29页 |
·相关分析 | 第29页 |
·偏相关分析 | 第29-30页 |
·频数分析 | 第30页 |
·快速聚类 | 第30页 |
·SSR 标记的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63页 |
·高世代各无性系的表现 | 第31-40页 |
·植株性状 | 第31-32页 |
·产量性状 | 第32-36页 |
·品质性状 | 第36-39页 |
·加工性状 | 第39-40页 |
·商品薯率与其他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40-45页 |
·单株产量与商品薯率的相关 | 第41页 |
·平均单薯重与商品薯率的相关 | 第41-42页 |
·株高与商品薯率的相关 | 第42-43页 |
·单株块茎数与商品薯率的相关 | 第43页 |
·比重与商品薯率的相关 | 第43-44页 |
·无性系各性状间的偏相关分析 | 第44-45页 |
·不同年份各性状间比较 | 第45-50页 |
·产量 | 第45-46页 |
·单薯重 | 第46-47页 |
·商品薯率 | 第47页 |
·株高 | 第47-48页 |
·主茎数 | 第48-49页 |
·比重 | 第49页 |
·炸片分数 | 第49-50页 |
·块茎膨大 | 第50-51页 |
·F1 分离群体的田间表现 | 第51-56页 |
·单株产量的频率分析 | 第51-52页 |
·商品薯率的频率分析 | 第52-53页 |
·播种到出苗间隔天数的频率分析 | 第53页 |
·出苗到现蕾间隔天数的频率分析 | 第53-54页 |
·现蕾到开花间隔天数的频率分析 | 第54-55页 |
·株高的频率分析 | 第55页 |
·主茎数的频率分析 | 第55-56页 |
·F1 分离群体的 SSR 分子标记 | 第56-59页 |
·DNA 质量的检测 | 第56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56-58页 |
·SSR 扩增结果 | 第58-59页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59-63页 |
·依据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59-60页 |
·依据 SSR 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60-62页 |
·Ntsys 与 Spss 软件聚类比较 | 第62-63页 |
4 讨论 | 第63-65页 |
·马铃薯早熟性的界定 | 第63页 |
·以商品薯率作为早熟性评价指标的可行性 | 第63页 |
·与早熟性相关的其它性状 | 第63-64页 |
·将 SSR 分子标记技术用于四倍体马铃薯育种的尝试 | 第64-65页 |
5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