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 ·技术思路 | 第15-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震源机制研究背景 | 第18-39页 |
| ·震源运动学模型 | 第18-20页 |
| ·震源机制求解 | 第20-29页 |
| ·震源机制解 | 第20-24页 |
| ·震源机制解方法 | 第24-26页 |
| ·波形反演方法(CAP) | 第26-29页 |
| ·理论地震图计算 | 第29-32页 |
| ·波形反演系统研究 | 第32-33页 |
| ·构造应力场方向的震源机制反演 | 第33-38页 |
| ·FMSI应力场反演方法 | 第34-35页 |
| ·LSIB应力场反演方法 | 第35-38页 |
| ·自助统计方法(Bootstrap) | 第35-36页 |
| ·震源机制轴与构造应力轴的关系 | 第36页 |
| ·LSIB求解方法 | 第36-38页 |
| ·LSIB置信区间估计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3章 集群环境下准自动波形反演系统 | 第39-54页 |
| ·高性能集群系统概述 | 第39-41页 |
| ·系统构成 | 第40页 |
| ·系统环境 | 第40-41页 |
| ·部署在集群系统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 ·系统构建 | 第42-45页 |
| ·反演流程 | 第45-48页 |
| ·CAP方法的图形用户界面 | 第48-53页 |
| ·程序运行环境 | 第48-50页 |
| ·程序使用方法 | 第50-51页 |
| ·数据准备及格林函数库 | 第51页 |
| ·图形界面控制文件 | 第51-52页 |
| ·图形结果存储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4章 理论地震图的F-K方法计算实现 | 第54-64页 |
| ·频率-波数(F-K)方法 | 第54-57页 |
| ·不同环境下频率-波数(F-K)方法的实现 | 第57-59页 |
| ·F-K计算程序的并行处理 | 第59-62页 |
| ·格林函数库的建立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小浪底水库微震震源机制反演研究 | 第64-84页 |
| ·小浪底水库库区区域构造背景 | 第64-65页 |
| ·库坝区主要活断层特征 | 第65-67页 |
| ·水库地震观测台网及库区2009年地震活动 | 第67-68页 |
| ·水库地震观测台网 | 第67页 |
| ·库区2009年地震活动 | 第67-68页 |
| ·震源机制反演方法原理及改进 | 第68-69页 |
| ·2009年11月新安震群的震源机制反演及结果分析 | 第69-83页 |
| ·资料处理 | 第69-72页 |
| ·反演结果及分析 | 第7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6章 深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反演研究 | 第84-100页 |
| ·2010年2月18日Mw6.8地震 | 第84-90页 |
| ·引言 | 第84-85页 |
| ·方法原理 | 第85页 |
| ·理论地震图的计算 | 第85-87页 |
| ·反演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87-90页 |
| ·2011年5月10日Mw5.4级地震 | 第90-95页 |
| ·引言 | 第90-92页 |
| ·数据准备 | 第92-93页 |
| ·反演处理 | 第93-94页 |
| ·结果分析 | 第94-95页 |
| ·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 第95-99页 |
| ·研究区构造背景 | 第95页 |
| ·研究方法和数据 | 第95-96页 |
| ·结果分析 | 第96-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 ·结论 | 第100-101页 |
| ·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