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石墨烯 | 第12-18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石墨烯的制备 | 第13-15页 |
·石墨烯的功能化 | 第15-16页 |
·石墨烯的应用 | 第16-18页 |
·DNA生物传感器 | 第18-21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探针固定方法 | 第19-20页 |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标记法 | 第20-21页 |
·本文构思 | 第21-2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基于石墨烯/聚苯胺纳米线的新型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 | 第23-37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步骤 | 第25-27页 |
·石墨烯的制备 | 第25页 |
·石墨烯的氧化 | 第25-26页 |
·电极的制备 | 第26页 |
·DNA的固定和杂交 | 第26-27页 |
·电化学测试 | 第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6页 |
·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和修饰电极的阻抗 | 第27-29页 |
·在PBS溶液中修饰电极的电化学 | 第29-31页 |
·计时库仑法 | 第31-32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2-33页 |
·氧化石墨烯浓度的影响 | 第32页 |
·在PBS溶液中K~+浓度和杂交温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氧化石墨烯和PANIw的优势 | 第33页 |
·初步应用 | 第33-36页 |
·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普鲁士蓝和壳聚糖修饰的石墨烯糊DNA生物传感器 | 第37-47页 |
·引言 | 第37-38页 |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电极制备过程 | 第38-40页 |
·石墨烯的制备 | 第38-39页 |
·电极的制备 | 第39页 |
·DNA在壳聚糖和普鲁士蓝修饰的GPE上的固定 | 第39页 |
·DNA的杂交和电化学测定 | 第39-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测定条件的优化 | 第40-42页 |
·碳糊组成比例的选择 | 第40-41页 |
·DNA探针在Chit/PB/GPE表面的固定时间和EDC的作用 | 第41-42页 |
·在PBS溶液中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第42-43页 |
·初步应用 | 第43-45页 |
·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基于石墨烯用DNA标记的三明治型免疫传感器测定SKOV-3细胞 | 第47-57页 |
·引言 | 第47-48页 |
·实验部分 | 第48-5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8-49页 |
·石墨烯的制备 | 第49页 |
·细胞培养 | 第49页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9页 |
·ssDNA-Ab_2生物结合体的合成与纯化 | 第49-50页 |
·石墨烯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第50页 |
·电极测定过程 | 第50-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石墨烯的生物相容性 | 第51-52页 |
·ssDNA-Ab_2生物结合体的活性以及其动力学 | 第52-54页 |
·石墨烯免疫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第54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54-55页 |
·初步应用 | 第55-56页 |
·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空壳纳米金修饰的新型DNA传感器 | 第57-70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8页 |
·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58-60页 |
·金纳米空球的制备 | 第58-59页 |
·电极的修饰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9页 |
·金纳米空壳的UV-vis和TEM表征 | 第60页 |
·层层修饰物质的zeta-电位 | 第60-61页 |
·修饰电极在PBS中的电化学行为 | 第61-62页 |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阻抗图谱 | 第62-64页 |
·原子力显微镜 | 第64-65页 |
·DNA在ssDNA/Cytc/L-Cys/HGNs/Chits/GCE的微分脉冲伏安响应 | 第65-67页 |
·空壳纳米金与金纳米粒子制备的修饰电极的电流响应特性比较 | 第67-68页 |
·修饰电极的初步应用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