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3页 |
| ·纳米材料与层级结构 | 第10-14页 |
| ·氧化锌材料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 第14-16页 |
| ·半导体的光催化原理 | 第16-19页 |
| ·提高半导体光催化剂性能的主要途径 | 第19-21页 |
| ·过渡金属粒子的掺杂 | 第19-20页 |
| ·半导体纳米材料 | 第20页 |
| ·半导体与金属复合 | 第20-21页 |
| ·半导体材料的复合 | 第21页 |
|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23-28页 |
|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28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4页 |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分析 | 第24-25页 |
| ·X 射线衍射 | 第25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分析仪 | 第25-26页 |
| ·热重分析仪 | 第26页 |
| ·液相光催化反应测试装置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花状氧化锌的制备、形貌控制及其光催化性质 | 第28-44页 |
| ·本章引论 | 第28-29页 |
| ·花状氧化锌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29-32页 |
| ·花状氧化锌微球的制备 | 第29-30页 |
| ·花状氧化锌微球结构的表征 | 第30-32页 |
| ·氧化锌微球的形貌控制 | 第32-36页 |
| ·不同锌盐制备得氧化锌及其形貌 | 第32-33页 |
| ·不同弱酸试剂制备氧化锌及其形貌 | 第33-36页 |
| ·花状氧化锌微球的形成机理研究 | 第36-38页 |
| ·花状氧化锌的光催化性质 | 第38-43页 |
| ·催化剂用量与光催化效率之间的关系 | 第38-40页 |
| ·花状氧化锌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 | 第40-41页 |
| ·花状氧化锌的退火改性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石墨烯表面改性花状氧化锌及其光催化性质 | 第44-50页 |
| ·本章引论 | 第44-45页 |
| ·石墨烯/花状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45-47页 |
| ·石墨烯/花状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5页 |
| ·石墨烯/花状氧化锌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45-47页 |
| ·石墨烯/花状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质研究 | 第47-49页 |
| ·石墨烯/花状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棒状氧化锌中晶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质 | 第50-66页 |
| ·本章引论 | 第50页 |
| ·棒束状氢氧化锌/酒石酸中晶的制备及表征 | 第50-52页 |
| ·制备条件对棒束状氢氧化锌/酒石酸复合物结构的影响 | 第52-55页 |
| ·温度对氢氧化锌/酒石酸复合物结构的影响 | 第53-54页 |
| ·酒石酸用量对氢氧化锌/酒石酸复合物结构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棒状氧化锌中晶的制备 | 第55-57页 |
| ·棒状氧化锌中晶的形成机理研究 | 第57-59页 |
| ·棒状氧化锌中晶的光催化性质研究 | 第59-64页 |
| ·退火温度对于棒状氧化锌中晶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 ·棒状氧化锌中晶光催化性能的循环稳定性研究 | 第61-63页 |
| ·棒状氧化锌中晶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