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2页 |
第一节 Ulmann反应概述 | 第10-20页 |
·N,N-配体在C-O偶联中的应用 | 第11-15页 |
·O,O-配体C-O偶联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N,O-配体在C-O偶联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其它类型配体在C-O偶联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不使用配体的C-O偶联 | 第18-20页 |
第二节 聚酰亚胺概述 | 第20-30页 |
·聚酰亚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聚酰亚胺的应用与性能研究 | 第21-22页 |
·聚酰亚胺的结构改性研究 | 第22-26页 |
·引入特殊的结构单元 | 第23页 |
·引入含氟取代基、硅氧烷取代基团 | 第23-24页 |
·芳杂环官能团的引入 | 第24页 |
·共聚改性 | 第24-25页 |
·各种因素的组合应用 | 第25-26页 |
·含脂环结构的聚酰亚胺的改性研究 | 第26-30页 |
·聚酰亚胺单体的合成 | 第26-29页 |
·脂环族聚酰亚胺的合成研究 | 第29页 |
·脂环族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 | 第29-30页 |
·脂环族聚酰亚胺的应用 | 第30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脂肪族二元醇和芳香卤代烃的C-O偶联反应 | 第32-41页 |
·前言 | 第32页 |
·实验部分 | 第32-35页 |
·实验原料 | 第32-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合成 | 第35页 |
·不同条件对C-O偶联反应的影响 | 第35-36页 |
·化学结构表征 | 第36-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含樟脑脂环结构的二胺单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41-52页 |
·前言 | 第41页 |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实验原料 | 第41-42页 |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1,3-双(-氨基苯甲酰氧亚甲基)-1,2,2-三甲基环戊烷的合成 | 第42-4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4-51页 |
·合成 | 第44-45页 |
·化学结构表征 | 第45-51页 |
·1,3-(4-氨基苯甲酰氧亚甲基)1,2,2-三甲基环戊烷(BABMT)的溶解性能 | 第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樟脑脂环结构改性的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52-65页 |
·前言 | 第52页 |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实验原料 | 第52-53页 |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 | 第53-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 | 第54页 |
·化学结构表征 | 第54-58页 |
·聚酰亚胺薄膜的性能 | 第58-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