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权法律问题之探究--基于“孟母堂”事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次 | 第7-9页 |
| 1 引言 | 第9-11页 |
| 2 问题之缘起:国学缘何兴起 | 第11-18页 |
| ·私塾教育的特点和启示 | 第12-14页 |
| ·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特点 | 第12页 |
| ·美国私塾教育的启示 | 第12-13页 |
| ·传统私塾教育对现代基础教育的启示 | 第13-14页 |
| ·中国当前受教育现状 | 第14-18页 |
| ·私塾教育 | 第14-15页 |
| ·家庭教育 | 第15-17页 |
|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缺陷 | 第17-18页 |
| 3 受教育权法律规范梳理 | 第18-22页 |
| ·国际上关于受教育权的规定 | 第18页 |
| ·国内法关于受教育权的规定 | 第18-22页 |
|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 第18-19页 |
| ·对我国《宪法》相关规定的思考 | 第19-20页 |
| ·对我国《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的思考 | 第20页 |
| ·对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相关规定的思考 | 第20页 |
| ·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的思考 | 第20-22页 |
| 4 受教育权法律关系的展开 | 第22-31页 |
| ·受教育权的双重特性 | 第22-28页 |
| ·教育法律制度的本体论基础 | 第22页 |
| ·权利性 | 第22-26页 |
| ·义务性 | 第26-28页 |
| ·受教育权的边界 | 第28-31页 |
| ·受教育权可触碰的边界 | 第28-29页 |
| ·受教育权不可轻易触碰的边界 | 第29-31页 |
| 5 基于权利属性的“保障——限制” | 第31-38页 |
| ·受教育权的保障 | 第31-32页 |
| ·积极保障 | 第31-32页 |
| ·消极保障 | 第32页 |
| ·受教育权的限制 | 第32-35页 |
| ·受教育权限制的界限 | 第32-33页 |
| ·侵犯受教育权的制裁机制 | 第33-35页 |
| ·对受教育权的权利救济 | 第35页 |
| ·对教育体制不足之处的完善与重构 | 第35-38页 |
| 6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 作者简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