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工作室中的新兴群体--以景德镇高校毕业生陶瓷工作室研究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 论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二 研究背景和现状 | 第12-14页 |
| 三 研究方法和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景德镇高校毕业生陶瓷工作室产生的环境背景 | 第16-21页 |
| 第一节 毕业生陶瓷工作室产生与景德镇 | 第16-18页 |
| 一 历史上的景德镇 | 第17页 |
| 二 丰富的制瓷资源和环境 | 第17页 |
| 三 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契机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中国陶瓷市场的缺陷 | 第18-20页 |
| 第三节 毕业生就业问题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互动多元的工作室现状 | 第21-34页 |
| 第一节 毕业生工作室互动系统 | 第21-22页 |
| 一 主系统 | 第21-22页 |
| 二 次级系统 | 第22页 |
| 第二节 工作室构成及活动现状 | 第22-34页 |
| 一 毕业生陶瓷工作室空间分布特点 | 第22-24页 |
| 1 依托传统的制瓷作坊 | 第23-24页 |
| 2 依靠市场 | 第24页 |
| 二 工作室主要成员和规模 | 第24-27页 |
| 1 工作室成员情况 | 第24-25页 |
| 2 工作室规模 | 第25-27页 |
| 三 工作室生产和生产模式 | 第27-29页 |
| 1 “就地取材”的成型方式 | 第28页 |
| 2 “因材施艺”的装饰手法 | 第28-29页 |
| 3 “窑有户”的烧制形式 | 第29页 |
| 四 工作室产品和销售途径 | 第29-34页 |
| 1 工作室产品 | 第29-31页 |
| 2 销售途径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景德镇高校毕业生陶瓷工作室引发的思考 | 第34-39页 |
|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陶瓷工作室的问题与分析 | 第34-35页 |
| 一 产品类型和风格的盲目性 | 第34页 |
| 二 营销观念的不足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对高等院校陶瓷教育的警示 | 第35-39页 |
| 一 传统文化素养退场的“拿来主义” | 第35-36页 |
| 二 陶瓷教育与产业脱节 | 第36-37页 |
| 三 市场意识缺失的“塔尖教育” | 第37-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附录 | 第40-48页 |
| 一 高校毕业生陶瓷工作室主要情况统计表 | 第40-42页 |
| 二 《景德镇高校毕业生工作室研究》调查问卷 | 第42-43页 |
| 三 《景德镇高校毕业生工作室研究》成员访谈问卷 | 第43-44页 |
| 四 景德镇高校毕业生工作室的分布图 | 第44-45页 |
| 五 “玉蝌蚪”工作室的个案剖析 | 第45-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49-50页 |
| 论文 | 第49页 |
| 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