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事件诱发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选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选题的来源 | 第13-14页 |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选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及内容和方法 | 第21-26页 |
·选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21-23页 |
·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选题研究的方法 | 第24-26页 |
第2章 网络群体事件的内涵与特征 | 第26-34页 |
·网络群体事件的内涵 | 第26-29页 |
·何为群体事件 | 第26-27页 |
·网络群体事件的构成要素 | 第27-29页 |
·网络群体事件的特征 | 第29-33页 |
·参与主体身份的符号化 | 第29-30页 |
·利益表达主体的多元化 | 第30-31页 |
·现实与网络的交互化 | 第31页 |
·组织结构的松散化 | 第31-32页 |
·超时空跨地域化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我国网络群体事件的态势分析 | 第34-51页 |
·我国网络群体事件的现状 | 第34-41页 |
·我国网络群体事件的表现形式 | 第34-38页 |
·我国网络群体事件的政府管理现状 | 第38-41页 |
·我国网络群体事件的发展趋势 | 第41-44页 |
·由个体事件转向群体冲突 | 第41-42页 |
·由虚拟的网络世界转向虚实互动 | 第42-43页 |
·由偶发转向频发 | 第43-44页 |
·我国网络群体事件的社会影响 | 第44-50页 |
·网络群体事件的正面效应 | 第45-47页 |
·网络群体事件的负面效应 | 第47-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网络群体事件的诱发机制 | 第51-73页 |
·网络群体事件的诱发因素 | 第51-61页 |
·网络因素 | 第51-54页 |
·主体因素 | 第54-57页 |
·社会因素 | 第57-61页 |
·网络群体事件生成的一般机制 | 第61-65页 |
·刺激性议题和网络公共舆论场 | 第61-63页 |
·意见领袖的出现和传统媒体的介入 | 第63-65页 |
·网络群体事件的升温机制 | 第65-71页 |
·网络群体事件的利益机制 | 第66-68页 |
·网络群体事件的网络传播机制 | 第68-69页 |
·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认同机制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网络群体事件的应对策略 | 第73-86页 |
·基于政治学的应对策略 | 第74-78页 |
·拓宽政治参与渠道 | 第74-76页 |
·完善相关的网络法规和管理制度 | 第76-77页 |
·建立应急联动管理体系 | 第77-78页 |
·基于传播学的应对策略 | 第78-82页 |
·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 | 第78-79页 |
·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 第79-81页 |
·建立有效的负面网络舆论防范机制 | 第81-82页 |
·基于心理学的应对策略 | 第82-85页 |
·加强网民心理健康教育 | 第82-83页 |
·建立有效的网民心理疏导机制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