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文献与现状 | 第17-20页 |
| ·我国火电机组的主要调峰方式 | 第17-18页 |
| ·供热机组调峰能力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供热机组监测软件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 ·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2章 天津电网供热机组调峰能力系统设计可行性分析 | 第22-31页 |
| ·供热机组调峰能力数据分析 | 第22-26页 |
| ·天津华能杨柳青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三期300MW机组供热期调峰能力 | 第22-23页 |
| ·天津陈塘热电有限公司300MW机组供热期调峰能力 | 第23-24页 |
| ·天津军电热电有限公司200MW机组供热期调峰能力 | 第24-25页 |
| ·天津国电津能热电有限公司330MW机组供热期调峰能力 | 第25-26页 |
| ·供热机组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 ·系统可行性分析 | 第27-31页 |
| ·研究条件 | 第27-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 第3章 供热机组热力曲线模型 | 第31-38页 |
| ·抽汽等效热降的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 ·新蒸汽的等效热降的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 ·供热机组负荷的计算方法 | 第33页 |
| ·供热机组负荷的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 ·供热机组负荷的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 ·计算实例 | 第35-37页 |
| ·供热机组上传数据列表 | 第37-38页 |
| 第4章 系统结构方案 | 第38-52页 |
| ·系统功能结构 | 第38页 |
| ·系统技术结构 | 第38-39页 |
| ·现场数据采集层 | 第39页 |
| ·通讯网络层 | 第39页 |
| ·监控中心层 | 第39页 |
| ·软硬件及网络构成 | 第39-40页 |
| ·系统硬件 | 第39-40页 |
| ·系统网络架构 | 第40页 |
| ·支撑平台设计 | 第40-41页 |
| ·计算服务器 | 第40-41页 |
| ·接口设计 | 第41页 |
| ·安全保密设计 | 第41-42页 |
| ·与其他系统关系 | 第42页 |
| ·功能概述 | 第42-43页 |
| ·数据采集及计算 | 第42页 |
| ·机组调峰监测 | 第42页 |
| ·辅助决策 | 第42-43页 |
| ·性能需求 | 第43页 |
| ·数据需求 | 第43页 |
| ·数据采集模块 | 第43-44页 |
| ·功能描述 | 第43-44页 |
| ·数据流图 | 第44页 |
| ·数据描述 | 第44页 |
| ·报表 | 第44页 |
| ·计算服务主模块 | 第44-45页 |
| ·功能描述 | 第44-45页 |
| ·数据流图 | 第45页 |
| ·数据描述 | 第45页 |
| ·报表 | 第45页 |
| ·热负荷监测模块 | 第45-46页 |
| ·功能描述 | 第45-46页 |
| ·数据流图 | 第46页 |
| ·数据描述 | 第46页 |
| ·报表 | 第46页 |
| ·调度支持模块 | 第46-47页 |
| ·功能描述 | 第46-47页 |
| ·数据流图 | 第47页 |
| ·数据描述 | 第47页 |
| ·报表 | 第47页 |
| ·报表统计模块 | 第47-48页 |
| ·功能描述 | 第47页 |
| ·数据描述 | 第47-48页 |
| ·报表 | 第48页 |
| ·基础信息模块 | 第48-49页 |
| ·功能描述 | 第48页 |
| ·数据描述 | 第48页 |
| ·报表 | 第48-49页 |
| ·公告管理 | 第49页 |
| ·功能描述 | 第49页 |
| ·数据描述 | 第49页 |
| ·报表 | 第49页 |
| ·系统管理 | 第49-50页 |
| ·功能描述 | 第49-50页 |
| ·数据描述 | 第50页 |
| ·报表 | 第50页 |
| ·错误处理设计 | 第50-52页 |
| ·错误分类 | 第50-51页 |
| ·错误码设计 | 第51页 |
| ·错误记录 | 第51页 |
| ·系统非功能特征设计 | 第51-52页 |
| 第5章 天津电网供热机组调峰能力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 | 第52-55页 |
| ·用户界面设计 | 第52页 |
| ·可扩展性 | 第52页 |
| ·可维护性 | 第52页 |
|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 第52-55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5页 |
| ·展望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