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节节麦D基因组遗传图谱的构建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19页
   ·小麦基因组研究第10页
   ·人工合成小麦群体的构建第10-13页
     ·人工合成小麦第10-11页
     ·QTL定位的遗传群体第11页
     ·传统DH群体的构建方法第11-12页
     ·部分重组DH群体的构建方法第12-13页
   ·分子标记第13-14页
     ·微卫星标记法(SSR)第13-14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第14页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第14-16页
     ·连锁图谱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第14页
     ·与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有关的几个问题第14-15页
     ·遗传作图的偏分离现象第15-16页
     ·小麦D组遗传图谱研究进展第16页
   ·数量性状(QTL)定位第16-18页
     ·QTL作图的原理和方法第17页
     ·小麦D组相关的QTL研究进展第17-18页
   ·立题依据第18-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26页
   ·供试材料第19页
     ·亲本材料第19页
     ·“二倍化的合成六倍体小麦DH群体”的产生第19页
   ·实验方法第19-26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第19-20页
     ·分子标记实验程序第20-21页
     ·电泳分析第21-24页
     ·高通量DArT和SNP分析第24页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24-25页
     ·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和相关QTL定位分析第25-2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6-35页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26-30页
   ·偏分离分析第30-31页
   ·蜡粉抑制基因W2~I的定位第31页
   ·SynDH3群体农艺性状分析第31-34页
   ·DH群体穗长的QTL分析第34-35页
4 讨论第35-38页
   ·关于D组遗传图谱的精确问题第35页
   ·关于偏分离现象的解释第35-36页
   ·节节麦的蜡粉基因第36-37页
   ·该部分重组DH群体在QTL定位应用中的问题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D染色体导入系的创制及其分子鉴定
下一篇: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外源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