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9页 |
ABSTRACT | 第19-26页 |
符号与名词缩写 | 第26-2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8-60页 |
第一节 灵芝的研究概况 | 第28-42页 |
1 灵芝的生物学特性 | 第28-31页 |
·灵芝的分类地位 | 第28-29页 |
·灵芝的形态特征 | 第29页 |
·灵芝的生活习性 | 第29页 |
·分布 | 第29页 |
·生活史 | 第29页 |
·灵芝的生长习性及环境要求 | 第29-31页 |
·营养 | 第30页 |
·碳源 | 第30页 |
·氮源 | 第30页 |
·矿物元素 | 第30页 |
·维生素 | 第30页 |
·温度 | 第30-31页 |
·水分和湿度 | 第31页 |
·空气 | 第31页 |
·光照 | 第31页 |
2 灵芝的化学成分 | 第31-39页 |
·灵芝多糖 | 第31-35页 |
·萜类和甾醇类化合物 | 第35-38页 |
·其它化学成分 | 第38-39页 |
3 灵芝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 | 第39-42页 |
·免疫调节作用 | 第39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39-40页 |
·抗辐射作用 | 第40页 |
·抗血栓、血凝作用 | 第40页 |
·降血糖作用 | 第40-41页 |
·对神经系统作用 | 第41页 |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 第41页 |
·灵芝多糖的其它作用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 | 第42-59页 |
1 多糖的纯化 | 第42-45页 |
·多糖分离纯化的一般方法 | 第42-44页 |
·分级沉淀或分级溶解 | 第42页 |
·活性碳色谱法 | 第42-43页 |
·离子交换色谱法 | 第43页 |
·凝胶过滤法 | 第43页 |
·季按盐沉淀法 | 第43-44页 |
·透析法 | 第44页 |
·超滤法 | 第44页 |
·多糖中蛋白质的去除 | 第44页 |
·多糖中色素的去除 | 第44-45页 |
·多糖中低聚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的去除 | 第45页 |
2 多糖的含量和组成测定 | 第45-46页 |
·多糖中糖含量的测定 | 第45-46页 |
·多糖中单糖组成的分析 | 第46页 |
3 多糖的结构解析 | 第46-59页 |
·化学分析的方法 | 第46-47页 |
·高碘酸氧化法 | 第46页 |
·Smith降解 | 第46页 |
·甲基化反应 | 第46-47页 |
·化学降解法 | 第47页 |
·现代波谱学的方法 | 第47-59页 |
·多糖UV-Vis图谱解析 | 第47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质谱分析 | 第48-50页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50-59页 |
·一维核磁共振技术在多糖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 第50-52页 |
·~1H NMR谱 | 第50-51页 |
·~(13)C NMR谱 | 第51-52页 |
·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在多糖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 第52-55页 |
·~1H-~1H COSY | 第53页 |
·TOCSY | 第53-54页 |
·NOESY和ROESY | 第54页 |
·HMQC(HSQC)和HMBC | 第54-55页 |
·NMR新技术在多糖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 第55-56页 |
·新脉冲序列和杂交技术在多糖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 第55-56页 |
·计算机辅助解谱程序在核磁共振解析多糖结构中的应用 | 第56页 |
·展望 | 第56-59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59-60页 |
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59页 |
2 研究内容 | 第59-60页 |
第二章 灵芝子实体多糖(缀合物)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分析 | 第60-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4页 |
·材料 | 第60-61页 |
·灵芝子实体来源 | 第60页 |
·主要仪器 | 第60-61页 |
·主要试剂 | 第61页 |
·方法 | 第61-64页 |
·灵芝子实体多糖(缀合物)的提取和粗分级 | 第61页 |
·灵芝子实体提取物多糖含量的测定(张维杰,1999) | 第61-62页 |
·粗提物中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第61-62页 |
·粗提物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62页 |
·多糖含量计算 | 第62页 |
·粗提物的分离纯化 | 第62-63页 |
·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 第62-63页 |
·凝胶柱层析 | 第63页 |
·多糖的纯度鉴定和分子量测定 | 第63页 |
·均一多糖(缀合物)的总糖含量测定 | 第63页 |
·均一多糖(缀合物)蛋白含量测定 | 第63-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6页 |
·灵芝子实体多糖的分级分离 | 第64-66页 |
·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66-73页 |
·离子层析 | 第66-68页 |
·凝胶层析 | 第68-73页 |
·样品纯度鉴定和分子量测定 | 第73-74页 |
·各均一多糖(缀合物)的总糖含量与蛋白(肽)含量分析 | 第74-76页 |
·理化性质分析 | 第7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6-77页 |
第三章 灵芝子实体多糖(缀合物)的结构特征分析 | 第77-110页 |
第一节 灵芝子实体多糖(缀合物)的组成分析 | 第77-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材料 | 第77页 |
·多糖(缀合物)单糖组成的定性分析 | 第77-78页 |
·多糖(缀合物)单糖组成的定量分析 | 第78页 |
·多糖(缀合物)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78-79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9-84页 |
·多糖(缀合物)的单糖定性分析 | 第79页 |
·多糖(缀合物)的单糖定量分析 | 第79-81页 |
·多糖—蛋白(肽)复合物的蛋白(肽)亚基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81-84页 |
第二节 多糖(缀合物)的多糖亚基一级结构分析 | 第84-10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4-86页 |
·材料 | 第84页 |
·方法 | 第84-86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84页 |
·甲基化分析 | 第84-85页 |
·NaOH-DMSO试剂的制备 | 第84页 |
·实验步骤 | 第84-85页 |
·GC-MS色谱条件 | 第85页 |
·部分酸水解 | 第85页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85-86页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6-105页 |
·LZ-B-1多糖亚基的结构解析 | 第86-93页 |
·LZ-B-1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86页 |
·LZ-B-1的糖残基的连接方式分析 | 第86-88页 |
·LZ-B-1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88-93页 |
·LZ-C-1多糖结构解析 | 第93-97页 |
·LZ-C-1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93页 |
·LZ-C-1的糖残基的连接方式分析 | 第93-94页 |
·LZ-C-1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94-97页 |
·LZ-D-1多糖的结构解析 | 第97-100页 |
·LZ-D-1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97-98页 |
·LZ-D-1的糖残基的连接方式分析 | 第98页 |
·LZ-D-1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98-100页 |
·LZ-D-4多糖亚基的结构分析 | 第100-105页 |
·LZ-D-4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0-101页 |
·LZ-D-4的糖残基的连接方式分析 | 第101页 |
·LZ-D-4部分酸水解前后糖组成的比较研究 | 第101-102页 |
·LZ-D-4部分酸水解前后甲基化分析比较 | 第102-103页 |
·LZ-D-4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灵芝多糖(缀合物)糖亚基与配体亚基连接形式初步研究 | 第105-10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页 |
·材料 | 第105页 |
·方法 | 第105页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5-10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107-110页 |
第四章 灵芝多糖肽LZ-D-4的分子修饰和结构研究 | 第110-122页 |
第一节 硫酸脂多糖肽的制备 | 第111-11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3页 |
·材料 | 第111页 |
·试剂 | 第111页 |
·仪器 | 第111页 |
·方法 | 第111-113页 |
·硫酸酯多糖肽LZ-D-9的制备 | 第111-112页 |
·硫酸酯多糖肽LZ-D-9纯度及相对分子量测定 | 第112页 |
·硫酸基含量的测定 | 第112-113页 |
·取代度(D.S.)计算 | 第113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13页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11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16页 |
·硫酸脂多糖肽LZ-D-9的得率 | 第113页 |
·硫酸脂多糖肽LZ-D-9纯度和分子量鉴定 | 第113-114页 |
·硫酸脂多糖肽总糖和肽含量 | 第114页 |
·硫酸基的含量和取代度 | 第114-115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15页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乙酰酯多糖狀的制备 | 第116-12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6-117页 |
·材料 | 第116页 |
·试剂 | 第116页 |
·仪器 | 第116页 |
·方法 | 第116-117页 |
·乙酰酯多糖肽LZ-D-10的制备 | 第116页 |
·乙酰酯多糖肽LZ-D-10纯度及相对分子量测定 | 第116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16页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116页 |
·乙酰基取代度和含量计算 | 第116-117页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7-121页 |
·乙酰酯多糖肽LZ-D-10的得率 | 第117页 |
·乙酰酯糖肽LZ-D-10总糖和肽含量 | 第117页 |
·乙酰酯多糖肽LZ-D-10纯度和分子量 | 第117-118页 |
·乙酰基的取代度和含量 | 第118-119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19-120页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120-121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五章 多糖(缀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122-142页 |
第一节 多糖(缀合物)及其衍生物的体外免疫活性研究 | 第122-131页 |
1 试剂与材料 | 第122-123页 |
·试剂 | 第122页 |
·材料 | 第122-123页 |
·供试样品来源 | 第122页 |
·小鼠来源 | 第122-123页 |
2 方法 | 第123页 |
·样品的配置 | 第123页 |
·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制备 | 第123页 |
·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率的测定 | 第1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23-131页 |
·总提取物和超滤后所得各组分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试验结果 | 第123-124页 |
·阴离子柱层析后所得各组分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试验结果 | 第124-125页 |
·GLPB及该组分经离子柱层析所得各组分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试验结果 | 第125-126页 |
·GLPC及该组分经离子柱层析所得各组分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试验结果 | 第126-127页 |
·GLPD及该组分经离子柱层析所得各组分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试验结果 | 第127-128页 |
·所得几种均一体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试验结果 | 第128-129页 |
·GLPDS1进一步纯化后所得样品及衍生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试验结果 | 第129-131页 |
第二节 多糖(缀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131-134页 |
1 试剂和材料 | 第131页 |
·试剂 | 第131页 |
·材料 | 第131页 |
·供试样品来源 | 第131页 |
·L1210细胞株 | 第131页 |
2 方法 | 第131-132页 |
·样品的配置 | 第131-132页 |
·L1210细胞的培养与活性试验 | 第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32-134页 |
第三节 多糖(缀合物)及其衍生物对PC12的活性研究 | 第134-140页 |
1 试剂和材料 | 第134-135页 |
·试剂 | 第134页 |
·材料 | 第134-135页 |
·供试样品来源 | 第134页 |
·细胞株 | 第134-135页 |
2 方法 | 第135-136页 |
·样品制备 | 第135页 |
·阳性对照NGF溶液的配置 | 第135页 |
·PC12细胞的培养 | 第135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135页 |
·H_2O_2的配制 | 第135页 |
·氧化应激损伤修复试验(PC12试验) | 第135-1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36-140页 |
第四节 本章小节和讨论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总结 | 第142-150页 |
第一节 全文讨论 | 第142-149页 |
1 灵芝子实体多糖(缀合物)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 第144页 |
2 灵芝多糖(缀合物)的结构研究 | 第144-147页 |
·灵芝多糖(缀合物)多糖亚基的结构研究 | 第144-146页 |
·灵芝多糖肽LZ-B-1多糖亚基的结构研究 | 第144-145页 |
·灵芝多糖LZ-C-1的结构研究 | 第145页 |
·灵芝多糖LZ-D-1的结构研究 | 第145-146页 |
·灵芝多糖肽LZ-D-4多糖亚基的结构研究 | 第146页 |
·灵芝多糖(缀合物)糖亚基与蛋白(肽)亚基连接型式研究 | 第146-147页 |
3 灵芝多糖肽LZ-D-4分子改性研究 | 第147页 |
4 生物活性的研究 | 第147-149页 |
·灵芝子实体多糖(缀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刺激作用研究 | 第147-148页 |
·灵芝子实体多糖(缀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对L1210细胞毒毒性研究 | 第148页 |
·灵芝子实体多糖(缀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对PC12研究 | 第148-149页 |
第三节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8页 |
附录 | 第158-202页 |
附录一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58-160页 |
附录二 相关实验图片 | 第160-202页 |
致谢 | 第202-2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