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一、绪论 | 第11-22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 国外研究回顾 | 第13-15页 |
2. 国内研究回顾 | 第15-18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 流动人口 | 第18-19页 |
2. 流动人口管理 | 第19-20页 |
(四)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1页 |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1-22页 |
二、自由放任型管理模式(1949—1956) | 第22-26页 |
(一) 自由放任型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概述 | 第22-24页 |
(二) 自由放任型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1. 国家承认社会的独立性并从法律制度上对其进行保障 | 第24-25页 |
2. 国情要求国家对社会成员的流动采取自由放任的管理模式 | 第25-26页 |
三、严格控制型管理模式(1957—1977) | 第26-31页 |
(一) 严格控制型管理模式概述 | 第26-28页 |
(二) 严格控制型管理模式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1. 计划经济的实行扼杀了市民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 第28-29页 |
2. 国家管控社会,社会服从国家目标 | 第29-31页 |
四、相对放任型管理模式(1978-1988年) | 第31-36页 |
(一) 相对放任型管理模式概述 | 第31-34页 |
(二) 相对放任型管理模式的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1.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开始退出许多社会领域 | 第34-35页 |
2. 国情要求改变严格政策控制管理模式,进行人口制度变革 | 第35-36页 |
五、防范管制型管理模式(1989—1999年) | 第36-41页 |
(一) 防范管制型管理模式概述 | 第36-38页 |
(二) 防范管制型管理模式的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1. 社会发育不足,国家与社会关系仍存在不适 | 第38-39页 |
2. 社会内部失控,客观上促使国家实行防范管制型管理模式 | 第39-41页 |
六、社会融合型管理模式(2000年至今) | 第41-49页 |
(一) 社会融合型管理模式概述 | 第41-45页 |
(二) 社会融合型管理模式原因分析 | 第45-49页 |
1.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市民社会的构建创造了前提条件 | 第45-46页 |
2. 国家有意识地重构与社会的关系 | 第46-47页 |
3. 诸多客观原因要求国家改变相应的管理模式 | 第47-49页 |
七、结论 | 第49-52页 |
(一) 我国流动人口管理逐步走向社会融合 | 第49-50页 |
(二) 社会在国家政策制定中发挥作用日益明显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学术实践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