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章 “晋南文化”地方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4-20页 |
第一节 “晋南文化”地方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 第14-17页 |
一、“晋南文化”的内涵 | 第14页 |
二、“晋南文化”的特点 | 第14页 |
三、“晋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 第14-15页 |
四、“晋南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价值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晋南文化”地方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 第17-20页 |
一、理论方面可行性 | 第17-18页 |
二、实践方面可行性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晋南文化”地方课程的理念、目标及内容选择 | 第20-32页 |
第一节 “晋南文化”地方课程的理念 | 第20页 |
一、人文性 | 第20页 |
二、知识性 | 第20页 |
三、开放性 | 第20页 |
第二节 “晋南文化”地方课程的目标 | 第20-21页 |
一、了解晋南文化 | 第20-21页 |
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 第21页 |
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 第21页 |
第三节 “晋南文化”地方课程的内容选择 | 第21-32页 |
一、“晋南文化”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 | 第21-22页 |
二、“晋南文化”地方课程的内容选择 | 第22-32页 |
第三章 “晋南文化”地方课程的教材编制 | 第32-35页 |
第一节 教材编写原则 | 第32-33页 |
一、地方性原则 | 第32页 |
二、主体性原则 | 第32页 |
三、开放性原则 | 第32-33页 |
四、巩固性原则 | 第33页 |
第二节 教材编写的思路构想 | 第33-35页 |
一、总体设计 | 第33页 |
二、单元结构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晋南文化”地方课程的实施 | 第35-46页 |
第一节 “晋南文化”地方课程设置计划 | 第35-36页 |
一、课程名称 | 第35页 |
二、课程类型 | 第35页 |
三、开设年级 | 第35页 |
四、开设时间及进度安排 | 第35页 |
五、实施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 第35页 |
六、实施的基本方法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各文化专题具体实施方案 | 第36-44页 |
一、人物篇专题 | 第36-37页 |
二、景观篇专题 | 第37-38页 |
三、戏曲篇专题 | 第38-39页 |
四、文学篇专题 | 第39-40页 |
五、百工篇专题 | 第40-41页 |
六、民俗篇专题 | 第41-42页 |
七、饮食篇专题 | 第42-43页 |
八、方言篇专题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晋南文化”地方课程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44-46页 |
一、教师培训 | 第44-45页 |
二、交流与合作 | 第45页 |
三、协调好各种外部因素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晋南文化”地方课程的评价设计 | 第46-51页 |
第一节 “晋南文化”地方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 第46-47页 |
一、地方课程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 第46页 |
二、地方课程评价应该是整体性、动态的评价 | 第46页 |
三、地方课程评价体系要有地方特色 | 第46-47页 |
四、地方课程的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多样化 | 第47页 |
五、地方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 第47页 |
第二节 “晋南文化”地方课程评价的原则 | 第47-48页 |
一、过程性原则 | 第47-48页 |
二、实践性原则 | 第48页 |
三、多样性原则 | 第48页 |
四、发展性原则 | 第48页 |
第三节 “晋南文化”地方课程评价方式 | 第48-51页 |
一、表现性评价 | 第49页 |
二、档案袋评价 | 第49页 |
三、等级评定法 | 第49页 |
四、分值评定法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