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第1章 书院制度走向衰败之概况 | 第12-16页 |
·对于书院历史的回顾 | 第12-13页 |
·晚清书院所面临的困境 | 第13-16页 |
第2章 清末关中四大书院与晚清陕西省情之分析 | 第16-22页 |
·清末关中四大书院的相关情况 | 第16-18页 |
·关中书院 | 第16页 |
·宏道书院 | 第16-17页 |
·味经书院 | 第17页 |
·崇实书院 | 第17-18页 |
·晚清时期陕西省情的分析 | 第18页 |
·晚清陕西书院的文化学术脉络 | 第18-22页 |
第3章 刘光蕡与陕西教育的近代化——以味经、崇实两书院为活动中心 | 第22-28页 |
·味经书院“求友斋”和“时务斋”的创建 | 第22-24页 |
·崇实书院的建立 | 第24页 |
·从刘光蕡弟子透视新式书院教育之影响 | 第24-28页 |
·刘光蕡弟子课艺(味经书院)例举 | 第24-26页 |
·刘光蕡弟子影响简述 | 第26-28页 |
第4章 从戊戌变法到书院的最后废止——以全国为背景的考察 | 第28-32页 |
·书院改学堂的舆论准备 | 第28-29页 |
·戊戌政变后书院的改制 | 第29页 |
·新政时期书院重新改学堂 | 第29-30页 |
·晚清学制与学堂关系简述 | 第30-32页 |
第5章 晚清陕西学堂的建立 | 第32-50页 |
·从游艺学塾到陕西中学堂——戊戌维新时期学堂之初创 | 第33-34页 |
·游艺学塾 | 第33-34页 |
·武备学堂 | 第34页 |
·陕西中学堂 | 第34页 |
·从陕西大学堂的创建到辛亥革命——清末新政时期学堂之迅猛发展 | 第34-42页 |
·陕西大学堂 | 第35-36页 |
·宏道大学堂 | 第36-37页 |
·陕西师范学堂 | 第37-40页 |
·陕西法政学堂 | 第40页 |
·陕西存古学堂 | 第40-41页 |
·陕西陆军中学堂 | 第41页 |
·陕西实业学堂概述 | 第41-42页 |
·《续修陕西省通志稿》中提到的其它重要学堂 | 第42页 |
·对陕西学堂情况的宏观把握——从数据分析入手 | 第42-46页 |
·晚清陕西学堂发展中存在之问题 | 第46-47页 |
·晚清陕西新式学堂之评价 | 第47-50页 |
第6章 传统书院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 第50-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