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非线性分析简介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6-26页 |
| ·概述 | 第16页 |
| ·结构的非线性 | 第16-19页 |
| ·材料非线性与极限荷载 | 第16-18页 |
| ·几何非线性问题 | 第18-19页 |
| ·塑性 | 第19-21页 |
| ·本构关系 | 第19-20页 |
| ·塑性 | 第20页 |
| ·塑性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 第20-21页 |
| ·ANSYS简介 | 第21-24页 |
| ·ANSYS | 第21-22页 |
| ·ANSYS中材料非线性应用概述 | 第22页 |
| ·ANSYS的塑性分析 | 第22-24页 |
| ·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钢梁的塑性分析 | 第26-48页 |
| ·简支梁的塑性分析 | 第26-35页 |
| ·截面的塑性弯矩承载力及相应的曲率 | 第26-28页 |
| ·静定梁的塑性承载力与塑性变形分析 | 第28-29页 |
| ·塑性铰法分析塑性梁的塑性变形过程 | 第29-30页 |
| ·塑性区法分析简支梁 | 第30-33页 |
| ·理论计算与ANSYS对比 | 第33-35页 |
| ·结论 | 第35页 |
| ·超静定梁的塑性承载力与延性 | 第35-42页 |
| ·塑性铰法分析连续梁 | 第36-38页 |
| ·塑性区法析连续梁 | 第38-39页 |
| ·对比一次静定梁跨长比不同时极限承载力 | 第39页 |
| ·对比二次静定梁跨长比不同时极限承载力 | 第39-42页 |
| ·ANSYS计算分析连续梁塑性承载力与塑性变形能力 | 第42-46页 |
| ·加载方式对要求的极限变形能力的影响 | 第43-45页 |
| ·跨长比对要求的极限变形能力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钢框架的塑性分析 | 第48-66页 |
| ·单跨钢框架分析 | 第48-55页 |
| ·对比梁的长短对塑性变形及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49-52页 |
| ·不加侧向荷载与加侧向荷载对比 | 第52-54页 |
| ·钢框架不同机构体系的弯矩比与侧向荷载与竖向荷载比例关系 | 第54-55页 |
| ·两跨钢框架分析 | 第55-63页 |
| ·两跨钢框架在单跨与双跨加载下塑性分析 | 第55-57页 |
| ·钢框架两跨加载 | 第57-59页 |
| ·两跨钢框架有侧向力与无侧向力对比 | 第59-63页 |
| ·ANSYS计算钢框架 | 第63-64页 |
| ·beam188单元 | 第63-64页 |
| ·钢框架的变刚度法与ANSYS分析对比 | 第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钢框架的几何非线性分析 | 第66-76页 |
| ·框架的二阶效应 | 第68-72页 |
| ·一阶分析和二阶分析 | 第68-70页 |
| ·钢框架设计方法简介 | 第70-72页 |
| ·ANSYS的结构稳定分析 | 第72页 |
| ·单跨钢框架二阶效应 | 第72-74页 |
| ·小结 | 第74-7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页 |
| ·展望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 附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