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4页 |
| ·硝基苯简介 | 第14-15页 |
| ·硝基苯的特性及其毒害作用 | 第14-15页 |
| ·硝基苯的来源、排放标准及造成的污染 | 第15页 |
| ·含硝基苯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物理法 | 第16-17页 |
| ·吸附法 | 第16页 |
| ·萃取法 | 第16-17页 |
| ·化学法 | 第17-21页 |
| ·Fe~0还原法 | 第17页 |
| ·H_2O_2、O_3氧化法 | 第17-18页 |
| ·光催化氧化法 | 第18-19页 |
| ·电化学法 | 第19-20页 |
| ·其他方法 | 第20-21页 |
| ·生物法 | 第21页 |
| ·联合处理法 | 第21-22页 |
| ·人工湿地处理废水的机理及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 | 第22-23页 |
| ·人工湿地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 ·人工湿地对有机废水的去除 | 第23-24页 |
| ·人工湿地对含氮磷废水的去除 | 第24-25页 |
| ·人工湿地对重金属废水的去除 | 第25-26页 |
| ·人工湿地在国内外的应用实例 | 第26-29页 |
| ·研究方法介绍 | 第29-31页 |
| ·前处理方法 | 第29页 |
| ·气相色谱法 | 第29页 |
| ·气相色谱的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 ·工作的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 ·本工作研究的内容 | 第32-34页 |
| 第2章 试验部分 | 第34-39页 |
| ·试验仪器和材料 | 第34页 |
| ·试验内容 | 第34-36页 |
| ·装置及填料介绍 | 第34-36页 |
| ·设计水质参数 | 第36页 |
| ·植物和高效降解菌的形态特征及培养方法介绍 | 第36页 |
| ·试验所采用方法介绍 | 第36-38页 |
| ·水样前处理方法介绍 | 第36-37页 |
| ·检测方法 | 第37-38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8-39页 |
| 第3章 试验条件及湿地植物的选择 | 第39-4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 ·植物的选择试验 | 第39页 |
| ·动态处理和静态处理硝基苯废水的效果比较 | 第39-40页 |
| ·水力停留时间的选择试验 | 第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 ·植物的选择 | 第40-41页 |
| ·动静态处理硝基苯废水效果比较 | 第41页 |
| ·水力停留时间选择 | 第41-43页 |
| 第4章 不同人工湿地去除硝基苯的效果研究 | 第43-51页 |
| ·不同植物人工湿地去除硝基苯的效果研究 | 第43-46页 |
| ·研究方法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菖蒲人工湿地去除硝基苯的效果 | 第43-44页 |
| ·水葫芦人工湿地去除硝基苯的效果 | 第44-45页 |
| ·皇冠草人工湿地去除硝基苯的效果 | 第45-46页 |
| ·cc-2 人工湿地去除硝基苯的效果研究 | 第46-47页 |
| ·研究方法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 ·不同植物与 cc-2 复合人工湿地去除硝基苯的效果研究 | 第47-51页 |
| ·研究方法 | 第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 ·菖蒲与 cc-2 复合人工湿地去除硝基苯的效果 | 第47-48页 |
| ·水葫芦与 cc-2 复合人工湿地去除硝基苯的效果 | 第48-49页 |
| ·皇冠草与 cc-2 复合人工湿地去除硝基苯的效果 | 第49-51页 |
| 第5章 组内与组间效果比较及垂向沿程硝基苯浓度变化规律 | 第51-61页 |
| ·研究方法 | 第5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1-61页 |
| ·组内与组间去除硝基苯的效果比较 | 第51-54页 |
| ·硝基苯去除量及去除率的组内比较 | 第51-54页 |
| ·硝基苯去除量及去除率的组间比较 | 第54页 |
| ·垂向沿程硝基苯浓度变化规律 | 第54-61页 |
| ·不同人工湿地系统垂向沿程硝基苯浓度变化趋势 | 第54-58页 |
| ·垂向沿程硝基苯浓度变化规律 | 第58-61页 |
| 第6章 人工湿地的耐受能力研究 | 第61-62页 |
| ·研究方法 | 第6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2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2-65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建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