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4页 |
·覆岩“三带”高度预测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保水采煤”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4页 |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榆树湾井田地质特征及采煤概况 | 第17-28页 |
·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 第17-23页 |
·矿区及井田位置 | 第17-18页 |
·地貌特征与气候 | 第18-19页 |
·地层特征 | 第19-22页 |
·构造特征 | 第22页 |
·煤层特征 | 第22-23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6页 |
·地表水系 | 第23页 |
·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 第23-26页 |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第26页 |
·开采状况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导水裂隙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分析和预计 | 第28-46页 |
·影响煤层上覆岩层变形的主要因素 | 第28-30页 |
·导水裂隙带的形成与发展 | 第30-33页 |
·导水裂隙带的形态 | 第31页 |
·导水裂隙带发育的动态特征 | 第31页 |
·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变化的特点 | 第31-33页 |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 | 第33页 |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理论分析 | 第33-41页 |
·关键层的概念 | 第33-34页 |
·关键层的判定 | 第34-37页 |
·关键层的极限跨距分析 | 第37页 |
·软岩受力弯曲的水平变形分析 | 第37-39页 |
·岩层下部自由空间计算 | 第39-40页 |
·岩层破断与其下部自由空间高度的关系 | 第40页 |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理论预计 | 第40-41页 |
·榆树湾井田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 | 第4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榆树湾煤矿首采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的数值模拟 | 第46-76页 |
·首采工作面概况 | 第46-47页 |
·RFPA数值模拟实验 | 第47-59页 |
·RFPA简介 | 第47-48页 |
·理论依据 | 第48-50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59页 |
·FLAC3D数值模拟实验 | 第59-73页 |
·FLAC3D简介 | 第59-61页 |
·本构关系的选择 | 第61-62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2-64页 |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64-73页 |
·数值模拟实验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73-75页 |
·首采工作面保水开采实践 | 第73-74页 |
·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实现工作面保水开采的关键技术参数 | 第76-94页 |
·目前常用的高效开采方法及保水开采技术 | 第76-78页 |
·隔水层及其隔水性能的稳定性 | 第78-79页 |
·采高与隔水层稳定性的关系 | 第79-88页 |
·工作面长度与隔水层稳定性的关系 | 第88-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附录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