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陇侏罗纪煤田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1 绪论 | 第7-14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7-8页 |
·选题的科学意义 | 第8页 |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11页 |
·国内外瓦斯赋存规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10页 |
·瓦斯含量预测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4-23页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6-18页 |
·地质构造发育特征 | 第18-23页 |
3 地质构造对瓦斯的控制作用 | 第23-48页 |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对瓦斯的控制 | 第23-36页 |
·华北地质区 | 第23-24页 |
·元古华北板块的形成与演化 | 第24-28页 |
·华北古板块的形成与演化 | 第28-31页 |
·板内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 | 第31-34页 |
·现代构造应力-应变场特点 | 第34-35页 |
·区域构造演化对瓦斯的控制作用 | 第35-36页 |
·煤田构造及其演化对瓦斯的控制 | 第36-41页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36-37页 |
·古构造应力-应变场演化 | 第37-40页 |
·构造演化对瓦斯的控制作用 | 第40-41页 |
·煤田地质构造发育特征 | 第41-48页 |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41-43页 |
·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特征 | 第43-44页 |
·地质构造对瓦斯的控制作用 | 第44-48页 |
4 黄陇侏罗纪煤田瓦斯地质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 第48-62页 |
·黄陇侏罗纪煤田瓦斯地质特征 | 第48-50页 |
·煤层瓦斯分布特征 | 第48-50页 |
·煤层瓦斯涌出特征 | 第50页 |
·煤层围岩特征及其对瓦斯的封存作用 | 第50-54页 |
·煤系围岩特征及其对瓦斯的封存作用 | 第51-53页 |
·煤系地层岩石组合特征及其对瓦斯的封存作用 | 第53页 |
·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瓦斯的封存作用 | 第53-54页 |
·煤层埋深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 第54-56页 |
·煤层埋藏深度特征 | 第54-56页 |
·煤层埋藏深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 第56页 |
·煤层厚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 第56-58页 |
·基于灰色关联方法的瓦斯赋存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2页 |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 | 第58-60页 |
·煤层瓦斯含量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第60-62页 |
5 基于 GIS 的煤层瓦斯含量及分布预测 | 第62-71页 |
·煤层瓦斯含量及其分布预测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62-63页 |
·各评价因素参数函数和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63-65页 |
·获取评价参数特征值的原则和方法 | 第63页 |
·各因素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第63-65页 |
·各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65页 |
·地理信息系统下评价的实现 | 第65-71页 |
·资料的收集、预处理及数据建库 | 第66页 |
·图层叠加分析 | 第66-71页 |
6 结论 | 第71-73页 |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工作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83页 |
附录1 附表 | 第78-82页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地质科研项目 | 第82页 |
附录3 发表的论文及参编专著 | 第82-83页 |
附录4 获奖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