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12-14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第一节 胜任力内涵研究 | 第17-19页 |
一、 胜任力的内涵 | 第17-18页 |
二、 胜任力构成要素 | 第18-19页 |
三、 胜任力分类 | 第19页 |
第二节 胜任力模型及应用研究 | 第19-23页 |
一、 常见胜任力理论模型 | 第19-20页 |
二、 胜任力建模方法 | 第20-22页 |
三、 管理领域胜任力研究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关于医师胜任力的研究 | 第23-28页 |
一、 卫生领域胜任力研究 | 第23-24页 |
二、 国外医师胜任力研究 | 第24-26页 |
三、 国内医师胜任力研究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嘉兴市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 第28-51页 |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研究工具 | 第28-29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28页 |
二、 样本选择 | 第28页 |
三、 研究工具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研究过程与质量控制 | 第29-33页 |
一、 文献研究及人员培训 | 第29页 |
二、 专家小组研讨 | 第29-30页 |
三、 行为事件访谈(BEI) | 第30-32页 |
四、 心理测验 | 第32页 |
五、 问卷调查 | 第32页 |
六、 建立胜任力模型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一、 样本基本情况 | 第33页 |
二、 嘉兴市临床医师胜任力编码词典 | 第33-34页 |
三、 大五人格问卷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四、 行为事件访谈分析 | 第35-42页 |
五、 胜任特征核检表频次统计结果 | 第42-43页 |
第四节 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建构 | 第43-45页 |
一、 胜任力模型建构 | 第43-44页 |
二、 胜任特征的分类 | 第44页 |
三、 胜任力模型验证 | 第44-45页 |
第五节 嘉兴市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分析 | 第45-51页 |
一、 胜任力模型结构 | 第45页 |
二、 胜任特征分析 | 第45-51页 |
第四章 嘉兴市临床医师胜任力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 第51-59页 |
第一节 嘉兴市临床医师胜任力缺失的表现 | 第51-54页 |
一、 专业技能不扎实,职称、学历与能力脱节 | 第51-52页 |
二、 缺乏敬业精神,工作热情不高 | 第52页 |
三、 缺乏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沟通协作能力差 | 第52-53页 |
四、 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缺乏随机应变能力 | 第53页 |
五、 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嘉兴市临床医师胜任力缺失的原因 | 第54-59页 |
一、 职称评定体系存在弊端 | 第54页 |
二、 岗位分析制度尚未建立 | 第54-55页 |
三、 临床医师甄选机制呆板 | 第55-56页 |
四、 培训开发工作缺乏实效 | 第56-57页 |
五、 绩效考评机制不完善 | 第57-58页 |
六、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提高嘉兴市临床医师胜任力的对策建议 | 第59-70页 |
第一节 建立临床医师岗位分析 | 第59-61页 |
一、 建立基于胜任力的岗位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二、 形成基于胜任力的岗位说明书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完善临床医师甄选机制 | 第61-63页 |
一、 实施行为事件面试 | 第61-62页 |
二、 科学运用心理测验 | 第62-63页 |
三、 综合运用评价中心技术 | 第63页 |
第三节 健全临床医师培训与开发体系 | 第63-66页 |
一、 构建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与开发体系 | 第64-66页 |
二、 建立嘉兴市专科医师培训制度 | 第66页 |
第四节 改进临床医师绩效考评机制 | 第66-68页 |
一、 合理设置绩效考评指标 | 第67页 |
二、 采取 360 度绩效考核 | 第67-68页 |
三、 制定新的绩效改进计划 | 第68页 |
第五节 积极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改革 | 第68-70页 |
一、 完善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 | 第68-69页 |
二、 探索建立现代医院制度 | 第69页 |
三、 优化临床医师执业环境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0-73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第70-7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1-73页 |
一、 本研究不足 | 第71页 |
二、 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