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8页 |
| ·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 ·产品内分工 | 第13-15页 |
| ·贸易利益 | 第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 ·产业间分工与贸易利益分配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5-19页 |
| ·产业内分工与贸易利益分配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9-21页 |
|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利益分配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21-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24-26页 |
|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 ·框架结构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双边贸易利益分配的理论基础 | 第28-37页 |
| ·基于拓展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 | 第28-31页 |
| ·理论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28-29页 |
| ·单位成本函数的推导 | 第29-30页 |
| ·模型分析及理论假说1 | 第30-31页 |
| ·基于规模经济理论的分析 | 第31-33页 |
| ·规模经济理论 | 第31页 |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产品内贸易利益分配模型 | 第31-33页 |
| ·理论假说2 | 第33页 |
|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分析 | 第33-35页 |
| ·全球价值链及理论假定 | 第33-34页 |
| ·寡头垄断模型分析 | 第34-35页 |
| ·理论假说3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中美产品内贸易利益现状 | 第37-51页 |
| ·关于中美贸易利益的一般性认识 | 第37-41页 |
| ·贸易利益的内涵 | 第37-38页 |
| ·中美贸易利益分配乐观论 | 第38-40页 |
| ·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悲观论 | 第40-41页 |
| ·中美产品内贸易发展特点 | 第41-46页 |
| ·中美贸易发展特征 | 第41-44页 |
| ·中美产品内贸易的发展特征 | 第44-46页 |
| ·中美产品内贸易水平的测算 | 第46-49页 |
| ·产品内分工指标的计算 | 第46-48页 |
| ·中美产品内贸易发展水平的定性分析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中美产品内贸易利益的实证研究 | 第51-60页 |
| ·模型设定 | 第51页 |
| ·数据说明及处理 | 第51-55页 |
| ·VAS 数据 | 第51-52页 |
| ·VSS 数据 | 第52页 |
| ·RCAX 数据 | 第52-54页 |
| ·SE 数据 | 第54页 |
| ·ESI 数据 | 第54-55页 |
| ·计量分析与结果检验 | 第55-58页 |
| ·计量分析 | 第55-58页 |
| ·结果检验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中国在中美产品内贸易失衡中的政策选择 | 第60-66页 |
| ·培育高质量的中美产品内贸易 | 第60-61页 |
| ·增加高级生产要素 | 第61-62页 |
| ·积极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与产品内贸易 | 第62-63页 |
| ·追求动态比较优势 | 第63-64页 |
|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67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参研课题) | 第74-75页 |
| 文献报告综述 | 第75-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 详细摘要 | 第89-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