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3页 |
·链霉菌简介 | 第13-16页 |
·链霉菌所产抗生素及其应用 | 第14-15页 |
·链霉菌育种方法 | 第15-16页 |
·链霉菌的遗传机制 | 第16-18页 |
·吸水链霉菌10-22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0-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43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3-24页 |
·菌株 | 第23页 |
·质粒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培养基与溶液 | 第25-31页 |
·培养基 | 第25-27页 |
·溶液 | 第27-31页 |
·抗生素及其他 | 第31-32页 |
·抗生素 | 第31-32页 |
·其他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43页 |
·菌体培养和菌种保藏 | 第32页 |
·大肠杆菌培养和菌种保藏 | 第32页 |
·链霉菌培养与菌种保藏 | 第32页 |
·PFGE法分离链霉菌基因组DNA片段 | 第32-33页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碱裂解法) | 第33-34页 |
·链霉菌质粒提取(小量) | 第34页 |
·链霉菌总基因提取(大量) | 第34-35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引物设计 | 第35-37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36页 |
·引物设计 | 第36-37页 |
·PCR反应 | 第37页 |
·DNA片段的回收 | 第37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及DNA转化 | 第37-38页 |
·链霉菌DNA转化 | 第38-40页 |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38-39页 |
·电击转化(electroporation) | 第39-40页 |
·Southern杂交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3-61页 |
·T110的DNA扩增 | 第43-47页 |
·T110的DNA扩增 | 第44页 |
·T110的DNA扩增与pIJ702的关系 | 第44-46页 |
·T110扩增DNA的结构 | 第46-47页 |
·基因组插入片段INT的亚克隆及测序 | 第47-49页 |
·基因组插入片段INT的连续性 | 第49-50页 |
·pIJ702序列分析 | 第50-51页 |
·已扩增序列(ADS)的测序分析 | 第51-53页 |
·染色体上INT邻近DNA序列的分析 | 第53-56页 |
·INT在10-22染色体上的左侧序列(cosmid 4D10) | 第54-55页 |
·INT在10-22染色体上的右侧序列(cosmid 17H10) | 第55-56页 |
·10-22中DNA扩增的重建 | 第56-57页 |
·T110的扩增机制研究 | 第57-61页 |
·ADS序列中INT不同区域的PCR扩增 | 第57-59页 |
·转化S.lividans 1326菌株 | 第59-60页 |
·转化S.hygroscopicus Q105菌株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工作总结 | 第61-62页 |
·ADS序列和含有扩增序列的文库克隆序列分析 | 第61页 |
·DNA扩增对扩增DNA所含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1页 |
·DNA扩增的重建和染色体DNA扩增系统的建立 | 第61-62页 |
·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