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自然因素影响下混凝土箱梁温度场及其效应研究 | 第15-19页 |
·我国的桥梁设计规范对于温度梯度的规定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桥梁热物理参数研究以及阴影高度变化计算 | 第22-36页 |
·桥梁中的热交换作用 | 第22页 |
·热力学参数的取值讨论与计算 | 第22-26页 |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 第22-23页 |
·热传导系数 | 第23-24页 |
·热交换系数 | 第24-26页 |
·太阳辐射强度计算实例和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具体实施 | 第26-31页 |
·太阳辐射强度计算实例 | 第26-28页 |
·有线元分析计算时采用的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具体实现 | 第28-31页 |
·利用SketchUp软件进行阴影高度估算和直观分析 | 第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桥梁温度数据无人值守微时差采集系统 | 第36-46页 |
·依托工程背景 | 第36-37页 |
·温度场测量 | 第37-39页 |
·试验器材 | 第37页 |
·温度传感器的布置 | 第37页 |
·温度传感器的安装 | 第37-39页 |
·混凝土应变测量 | 第39-40页 |
·试验器材 | 第39页 |
·混凝土应变计的布置 | 第39页 |
·混凝土应变计的安装 | 第39-40页 |
·钢筋应力测量 | 第40-41页 |
·试验器材 | 第40页 |
·器材的布置 | 第40-41页 |
·钢筋应力计的安装 | 第41页 |
·变形测量 | 第41-42页 |
·试验器材 | 第41页 |
·器材的布置 | 第41-42页 |
·仪器的安装 | 第42页 |
·自动采集模块 | 第42-44页 |
·采集系统介绍 | 第43页 |
·采集系统的安装和调试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长期现场采集数据的分析 | 第46-72页 |
·秋季温度场分析研究 | 第46-57页 |
·秋季箱梁整体温度最高值和最低值 | 第47-49页 |
·箱梁顶板温度分布 | 第49-50页 |
·箱梁整体竖向温度分布 | 第50-53页 |
·箱梁整体横向温度分布 | 第53-55页 |
·箱梁底板的温度分布 | 第55-57页 |
·冬季典型温度场分析研究 | 第57-63页 |
·冬季箱梁温度整体最高值和最低值 | 第58-60页 |
·冬季混凝土箱梁负温差研究 | 第60-61页 |
·冬季混凝土箱梁横向温度分布研究 | 第61-63页 |
·骤然降温时的箱梁内部温度变化 | 第63-70页 |
·现场温度测量以及所得环境温度数据 | 第64-66页 |
·项板内的温度分布 | 第66-67页 |
·腹板内的温度分布 | 第67-69页 |
·底板内的温度分布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基于ANSYS的温度场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72-90页 |
·ANSYS热分析简介 | 第72页 |
·边界条件确定和参数计算 | 第72-74页 |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施加方法 | 第72-73页 |
·混凝土材料热物理参数的确定 | 第73页 |
·定解条件的确定 | 第73-74页 |
·ANSYS温度场仿真分析的过程介绍 | 第74-75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施加温度载荷 | 第75页 |
·秋季温度场 | 第75-81页 |
·冬季温度场 | 第81-85页 |
·骤然降温温度场变化 | 第85-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温度效应分析及研究 | 第90-110页 |
·温度效应分析ANSYS模拟过程介绍 | 第90-92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90-91页 |
·施加温度载荷 | 第91页 |
·进行结构分析 | 第91-92页 |
·冬季温度效应计算结果分析 | 第92-96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云图 | 第92-94页 |
·冬季其他采集数据分析 | 第94-96页 |
·秋季温度效应计算结果分析 | 第96-100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云图 | 第96-98页 |
·秋季其他采集数据分析 | 第98-100页 |
·骤然降温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0-107页 |
·骤然降温箱梁有限元分析云图 | 第100-103页 |
·骤然降温过程中箱梁整体变形研究 | 第103-105页 |
·骤然降温过程中其他采集数据变化分析 | 第105-107页 |
·静定水准仪长时期测定结果分析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10-114页 |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10-111页 |
·创新点 | 第111页 |
·展望 | 第11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附录 | 第120-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8-12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