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刑事赔偿程序的基本理论 | 第14-23页 |
·刑事赔偿制度起源 | 第14页 |
·刑事赔偿程序的概念及制度争议 | 第14-15页 |
·刑事赔偿程序的价值 | 第15-18页 |
·内在价值 | 第16页 |
·外在价值 | 第16-17页 |
·效益价值 | 第17-18页 |
·刑事赔偿程序理论基石 | 第18-20页 |
·权利救济理论 | 第18页 |
·法治化理论 | 第18-19页 |
·正当性法律理论 | 第19-20页 |
·刑事赔偿程序历史沿革 | 第20-23页 |
·否定时期 | 第20-21页 |
·相对肯定时期 | 第21页 |
·肯定时期 | 第21页 |
·我国的刑事赔偿程序制度演进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赔偿程序现状及缺陷 | 第23-32页 |
·我国刑事赔偿程序现状 | 第23-26页 |
·刑事赔偿的提出程序 | 第23页 |
·刑事赔偿的复议程序 | 第23页 |
·申请法院刑事赔偿的程序 | 第23-25页 |
·刑事赔偿的当事人 | 第23-24页 |
·申请刑事赔偿的形式 | 第24页 |
·赔偿请求人向赔偿委员提供的具体证明材料 | 第24页 |
·赔偿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复议机关代理人的权限规定 | 第24页 |
·刑事赔偿审查受理期限规定 | 第24-25页 |
·我国法院刑事赔偿决定程序 | 第25-26页 |
·刑事赔偿案件的举证制度 | 第25页 |
·刑事赔偿案件的质证制度 | 第25页 |
·刑事赔偿案件中止审理制度 | 第25-26页 |
·刑事赔偿案件终结审理制度 | 第26页 |
·刑事赔偿案件的决定制度 | 第26页 |
·刑事赔偿案件的协商制度 | 第26页 |
·我国刑事赔偿程序的缺陷 | 第26-32页 |
·我国刑事赔偿程序定位有误 | 第26-28页 |
·先行协商处理程序的申请条件和手续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 | 第28页 |
·复议程序不具有终局效力 | 第28-29页 |
·赔偿委员会的决定程序违背程序正义原则,决定过程缺乏监督 | 第29-30页 |
·追偿程序过于原则化,且没有规定追偿时效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域外刑事赔偿程序比较研究 | 第32-36页 |
·主要国家刑事赔偿程序研究 | 第32-34页 |
·德国 | 第32-33页 |
·美国 | 第33页 |
·日本 | 第33-34页 |
·法国 | 第34页 |
·域外刑事赔偿程序总结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我国刑事赔偿程序之重构 | 第36-48页 |
·重构我国刑事赔偿程序应该遵循的原则 | 第36-41页 |
·程序法定原则 | 第36页 |
·程序正当原则 | 第36-39页 |
·法律结果接受主体对法律程序的“正当”要求 | 第38页 |
·程序法律行为的及时终结性 | 第38页 |
·程序法律的公开、透明性 | 第38-39页 |
·权力制衡原则 | 第39-40页 |
·司法效益原则 | 第40-41页 |
·刑事赔偿程序之具体制度重构 | 第41-48页 |
·将刑事赔偿程序由非诉讼程序转变为正式诉讼程序 | 第41-42页 |
·细化先行协商处理程序 | 第42-44页 |
·协商的方式应该以书面为主 | 第43页 |
·协商的过程应当记录在案 | 第43页 |
·协商的结果应该制作统一的文书,进行备案登记 | 第43-44页 |
·将复议程序作为可选择程序 | 第44页 |
·增加决定听证程序,加强对赔偿委员会决定监督 | 第44-46页 |
·细化追偿程序,增加追偿时效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