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28页 |
·彩色小麦的重要性 | 第11页 |
·彩色小麦的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彩色小麦的种类 | 第11-12页 |
·彩色小麦的来源及遗传 | 第12-13页 |
·紫粒小麦色素的遗传 | 第12页 |
·蓝粒小麦色素的遗传 | 第12-13页 |
·蓝紫粒小麦色素的遗传 | 第13页 |
·彩色小麦籽粒色素的研究 | 第13-17页 |
·彩色小麦籽粒中的天然色素 | 第13-15页 |
·彩粒小麦籽粒中花青素种类与含量 | 第15-16页 |
·彩色小麦籽粒有关基因定位的研究 | 第16-17页 |
·彩色小麦籽粒色素提取方法 | 第17页 |
·SSR 标记及其在农作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SSR 标记 | 第17-18页 |
·SSR 标记在农作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21-24页 |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 第21页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彩色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种质资源及其在育种中的重要性 | 第22-23页 |
·彩色小麦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 | 第24-26页 |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 | 第24页 |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分离分析 | 第24-26页 |
·植物性状育种改良 | 第26页 |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26-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彩色小麦的无损检测方法试验材料 | 第28页 |
·红粒小麦遗传模式研究试验材料 | 第28页 |
·彩色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9-33页 |
·研究彩色小麦色素含量无损检测的方法 | 第29-31页 |
·彩色小麦籽粒扫描图像 | 第29页 |
·彩色小麦灰度值测定 | 第29-30页 |
·彩色小麦籽粒色素提取 | 第30页 |
·彩色小麦籽粒色素含量测定 | 第30页 |
·彩色小麦籽粒色素含量计算 | 第30页 |
·相关系数的计算 | 第30-31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红粒小麦色素含量遗传模式 | 第31-32页 |
·色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1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研究彩色小麦遗传多样性的 SSR 分析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9页 |
·彩色小麦籽粒色素含量无损检测方法 | 第33-40页 |
·红紫粒小麦籽粒灰度值 Xg 与色素含量 E 的相关系数 | 第33-38页 |
·彩色小麦籽粒灰度值(Xg)与色素含量(E)的内在联系 | 第38-39页 |
·建立彩色小麦籽粒灰度值与色素含量的数学模型 | 第39-40页 |
·红粒小麦色素含量遗传模式 | 第40-45页 |
·色素含量在六个世代的分布 | 第40-42页 |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42-45页 |
·候选遗传模型的选择和适合性检验 | 第42-43页 |
·最适模型下的遗传参数估计 | 第43-45页 |
·彩色小麦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5-49页 |
·彩色小麦的等位变异及其在同源群中的分布 | 第45-47页 |
·彩色小麦品种(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 | 第47-48页 |
·彩色小麦聚类分析 | 第48-49页 |
4 讨论 | 第49-54页 |
·彩色小麦无损检测方法 | 第49-50页 |
·彩色小麦籽粒色素含量无损检测方法 | 第49页 |
·彩色小麦籽粒色素含量无损检测方法的优点 | 第49页 |
·数学回归模型与实际情况的符合性 | 第49-50页 |
·彩色小麦籽粒色素含量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 | 第50页 |
·红粒小麦籽粒色素含量遗传模式 | 第50-51页 |
·应用联合世代进行小麦籽粒色素含量性状分离分析的效果 | 第50页 |
·红粒小麦籽粒色素含量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 第50-51页 |
·彩色小麦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1-54页 |
·彩色小麦 SSR 标记的遗传多态性 | 第51-52页 |
·彩色小麦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 | 第52页 |
·遗传差异性在遗传连锁作图中的应用 | 第52-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彩色小麦籽粒色素含量的无损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4页 |
·红粒小麦籽粒色素含量遗传模式 | 第54页 |
·彩色小麦遗传多样性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