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氧化剂合成碳量子点及荧光探针测痕量Hg2+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符号缩写对照表 | 第9-12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2-26页 |
| ·量子点的简介 | 第12页 |
| ·碳量子点的优良性质 | 第12-16页 |
| ·荧光稳定性高且耐光漂白 | 第13页 |
| ·激发光宽而连续 | 第13-14页 |
| ·发射光可调谐 | 第14-15页 |
| ·粒径小分子量低 | 第15页 |
| ·生物相容性好且毒性低 | 第15页 |
| ·优良的电子受体和供体 | 第15-16页 |
| ·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16-20页 |
| ·无机碳作为碳源 | 第16-18页 |
| ·有机碳作为碳源 | 第18-20页 |
| ·碳量子点的修饰 | 第20-22页 |
| ·表面钝化法 | 第20-21页 |
| ·掺杂法 | 第21页 |
| ·金属包裹法 | 第21-22页 |
| ·碳量子点的应用 | 第22-25页 |
| ·碳量子点在生物标记与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碳量子点在生物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 ·碳量子点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拟达到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第2章 碳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 第26-43页 |
| ·引言 | 第26-27页 |
|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 ·实验仪器与实验原料 | 第27-28页 |
| ·碳量子点的合成 | 第28页 |
| ·碳量子点的表面修饰 | 第28页 |
| ·碳量子点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28-29页 |
| ·碳量子点的表征 | 第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41页 |
| ·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29-33页 |
| ·碳量子点的 TEM 图 | 第33-35页 |
| ·碳量子点的 XRD 图 | 第35页 |
| ·碳量子点的 FTIR 图 | 第35-36页 |
| ·碳量子点荧光光谱 | 第36-37页 |
| ·影响碳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因素 | 第37-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3章 碳量子点测 Hg~(2+)及其机理的探索 | 第43-54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3-44页 |
| ·碳量子点的制备和钝化 | 第44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 ·仪器测定条件的选择 | 第45页 |
| ·荧光激发波长的选择 | 第45页 |
| ·碳量子点浓度的选择 | 第45-46页 |
| ·不同缓冲溶液的选择 | 第46-47页 |
| ·pH 值的选择 | 第47-48页 |
|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48页 |
| ·干扰离子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碳量子点测定 Hg~(2+)的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 第49-50页 |
|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50-51页 |
| ·Hg~(2+)对钝化碳量子点荧光猝灭机理的探讨 | 第51-53页 |
| ·温度对体系的影响 | 第52-53页 |
| ·猝灭速率常数的计算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