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问责文化构建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概论 | 第8-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 第13-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论文结构图 | 第13-16页 |
| 2 行政问责文化概述 | 第16-24页 |
| ·行政问责的概念及内涵 | 第16-18页 |
| ·政治责任 | 第16-17页 |
| ·法律责任 | 第17页 |
| ·道德责任 | 第17-18页 |
| ·行政问责文化的概念 | 第18-22页 |
| ·行政问责文化 | 第19-20页 |
| ·行政问责文化的作用 | 第20-22页 |
| ·行政问责文化的理论支持 | 第22-24页 |
| ·民主政治论 | 第22页 |
| ·社会契约论 | 第22-23页 |
| ·政治文化理论 | 第23-24页 |
| 3 我国行政问责文化现状分析 | 第24-34页 |
| ·行政问责文化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 | 第24-25页 |
| ·行政问责的兴起与发展 | 第24页 |
| ·我国行政问责文化的总体现状 | 第24-25页 |
| ·我国行政问责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5-29页 |
| ·行政问责氛围缺失 | 第25-26页 |
| ·行政伦理道德意识淡漠 | 第26页 |
| ·问责文化的主体不明 | 第26-27页 |
| ·行政问责"潜规则"的存在 | 第27页 |
| ·公众直接参与力度不够 | 第27-28页 |
| ·问责法制规定的模糊性 | 第28-29页 |
| ·我国行政问责文化构建的主要难点 | 第29-34页 |
| ·问责文化氛围培育的长期性 | 第30页 |
| ·问责文化如何发挥其实际约束力 | 第30页 |
| ·问责官员的二次复出 | 第30-31页 |
| ·如何避免流于形式,做到标本兼治 | 第31-34页 |
| 4 国内外行政问责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第34-38页 |
| ·香港的问责文化经验与启示 | 第34-35页 |
| ·香港的问责文化 | 第34-35页 |
| ·香港问责文化的经验与启示 | 第35页 |
| ·国外问责文化的经验与启示 | 第35-38页 |
| ·欧美国家的行政问责制度文化 | 第35-36页 |
| ·国外行政问责文化的启示 | 第36-38页 |
| 5 构建行政问责文化的对策 | 第38-54页 |
| ·夯实行政问责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 第38-41页 |
| ·塑造民主问责的核心价值观 | 第38-39页 |
| ·明晰权责匹配意识 | 第39页 |
| ·强化问责的社会心理 | 第39-40页 |
| ·力求问责主体多元化 | 第40-41页 |
| ·转变行政理念,丰富行政问责精神文化 | 第41-42页 |
| ·政府职能的转型 | 第41页 |
| ·有效的官员他律 | 第41-42页 |
| ·创新以监督制约机制为主的制度文化 | 第42-46页 |
| ·完善信访举报、信息公开制度 | 第42-43页 |
| ·完善和改革新闻发布会制度 | 第43-44页 |
| ·完善监督渠道 | 第44-45页 |
| ·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 第45-46页 |
| ·正确引导以网络问责为亮点的行为文化 | 第46-49页 |
| ·正确认识网络媒体力量对问责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 第47页 |
| ·开辟网络舆论参与的新渠道 | 第47-48页 |
| ·网络民意参与责任的量裁 | 第48页 |
| ·网络民意对于问责文化发展的导向性 | 第48-49页 |
| ·完善问责法制为行政问责文化提供坚实保障 | 第49-53页 |
| ·完善行政问责法制文化 | 第49-51页 |
| ·地方性问责法规与国家问责法制的基本一致 | 第51页 |
| ·问责程序法制化 | 第51-52页 |
| ·正确处理问题官员的复出 | 第52-53页 |
| ·推进大部制改革,优化行政问责文化发展的政治环境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