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总则论文--犯罪论文

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引言第14-17页
第一章 当前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争议之概述第17-53页
 第一节 两种犯罪构成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18-32页
  一、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概况第18-23页
  二、德日阶层式犯罪论概况第23-32页
 第二节 当前犯罪构成理论论争之概览第32-46页
  一、“重构论”的基本观点第33-42页
  二、“完善论”的基本观点第42-46页
 第三节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第46-53页
  一、对当前论争的基本评价第46-50页
  二、理论发展的路径选择第50-53页
第二章 犯罪构成的属性第53-76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厘定与比较第53-57页
  一、相关概念辨析第53-56页
  二、“犯罪构成属性”概念的采用第56-57页
 第二节 犯罪构成属性的观点分歧与简评第57-60页
  一、“法定说”之评析第58页
  二、“理论说”之评析第58-59页
  三、“折衷说”之评析第59-60页
 第三节 犯罪构成属性的具体评析第60-67页
  一、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来看,犯罪构成是作为一种理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47?第60-63页
  二、犯罪构成是一种理论分析工具第63-65页
  三、观点各异的犯罪构成学说表明其理论性特征第65-66页
  四、多种犯罪构成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说明其理论属性第66-67页
 第四节 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基本立场第67-76页
  一、判定犯罪成立与否是理论的基本功能第67-69页
  二、行为论与犯罪论的关系决定理论的构造第69-72页
  三、以形式合理性为优先并妥善处理实质合理性第72-76页
第三章 两种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比较与评价第76-106页
 第一节 德日阶层式犯罪论体系之评价第77-94页
  一、德日阶层式犯罪论体系反映出行为论与犯罪论的分离第77-86页
  二、对德日阶层式犯罪论体系的若干思考第86-94页
 第二节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之评价第94-100页
  一、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反映出行为论与犯罪论的统一第95-98页
  二、犯罪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属于平行(并列)关系第98-100页
 第三节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选择之辨析第100-106页
  一、两种理论体系的真正差异第100-102页
  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不必重构第102-105页
  三、犯罪构成理论多元风格并存的遐思第105-106页
第四章 完善我国犯罪构成结构的思考第106-125页
 第一节 完善我国犯罪构成结构的必要性第106-115页
  一、犯罪客体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理论缺陷与实践弊端第106-112页
  二、犯罪主体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若干错误第112-115页
 第二节 构建两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初步设想第115-125页
  一、两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包含了犯罪成立的所有条件第115页
  二、两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符合人们对行为存在的认识第115-116页
  三、两要件犯罪构成理论适应于我国刑法学理论框架第116-125页
第五章 犯罪构成定罪根据形式化缺陷的补全机制第125-149页
 第一节 关于补全路径选择的思考—以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移植之争为视角第126-133页
  一、域外理论的简评与取舍第126-128页
  二、期待可能性精神内核的普遍性第128-130页
  三、期待可能性与我国刑法的关系第130-132页
  四、以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刑法中的解释来看补全路径的选择第132-133页
 第二节 犯罪概念对犯罪构成定罪根据形式化的补全第133-143页
  一、犯罪概念的学说纷争及理论评析第133-139页
  二、犯罪概念出罪功能合理性之论证第139-142页
  三、犯罪概念对犯罪构成功能的补全分析第142-143页
 第三节 犯罪阻却事由对犯罪构成定罪根据形式化的补全第143-149页
  一、犯罪阻却事由的性质之争第144-145页
  二、犯罪阻却事由性质的理论评析第145-146页
  三、犯罪阻却事由对犯罪构成功能的补全分析第146-149页
结语第149-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6-158页
后记第158-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
下一篇: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