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2章 自然保护区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 ·世界遗产及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 ·世界遗产 | 第17-18页 |
| ·自然保护区 | 第18-19页 |
| ·遗产的作用与价值 | 第19-20页 |
| ·遗产的保护 | 第20-23页 |
| ·遗产遭到破坏的原因 | 第21页 |
| ·濒危世界遗产的警示作用 | 第21-22页 |
| ·遗产保护的核心——真实性和完整性 | 第22页 |
| ·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趋势 | 第22-23页 |
| ·遗产的开发 | 第23-25页 |
| ·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 第25-26页 |
| 第3章 河北省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概况及遗产资源调查及比较 | 第26-35页 |
| ·保护区概况 | 第26-27页 |
| ·地理位置 | 第26页 |
| ·自然地理 | 第26页 |
| ·历史发展 | 第26-27页 |
| ·遗产资源概况 | 第27-32页 |
| ·植物资源 | 第27-29页 |
| ·动物资源 | 第29-30页 |
| ·人文资源 | 第30-32页 |
| ·与国内外类似的世界遗产地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比较 | 第32-33页 |
| ·与国外类似的世界遗产地及自然保护区的比较 | 第32页 |
| ·与中国其他世界遗产地及自然保护区的比较 | 第32-33页 |
|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遗产资源价值 | 第33-35页 |
|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 第33页 |
| ·科学研究价值及净化环境价值 | 第33-34页 |
| ·维护京津生态安全价值 | 第34页 |
| ·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价值 | 第34-35页 |
| 第4章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遗产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 | 第35-42页 |
| ·资源的评价原则 | 第35-36页 |
| ·突出综合效益 | 第35页 |
| ·现状分析与动态发展相结合 | 第35页 |
|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第35-36页 |
| ·单要素与全面系统评价相结合 | 第36页 |
| ·资源的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 ·打分法 | 第36页 |
| ·模糊数学法 | 第36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6-37页 |
| ·木兰围场遗产资源的分类 | 第37-38页 |
| ·木兰围场遗产资源的评价 | 第38-39页 |
| ·评价结果与讨论 | 第39-40页 |
|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 | 第40-42页 |
| ·科普教育活动 | 第40页 |
| ·自然风景观光 | 第40-42页 |
| 第5章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的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区规划 | 第42-50页 |
|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指导原则及基本概念 | 第42-43页 |
| ·自然保护区分区原则 | 第43-44页 |
| ·保护第一为首要原则 | 第43页 |
| ·核心区与缓冲区的生态完整性原则 | 第43-44页 |
| ·资源开发的整体性原则 | 第44页 |
| ·行政区域的相对完整性原则 | 第44页 |
| ·保护区环境保护区划模式 | 第44-45页 |
| ·同心圆模式 | 第44-45页 |
| ·三级分区模式 | 第45页 |
| ·四级分区模式 | 第45页 |
|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保护分区规划及措施 | 第45-47页 |
|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分析 | 第47-50页 |
| ·遗产资源的空间结构 | 第47页 |
| ·资源开发空间规划 | 第47-50页 |
| 第6章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遗产旅游发展 | 第50-58页 |
| ·木兰围场遗产旅游现状 | 第50页 |
| ·木兰围场遗产旅游发展的SWOT 分析 | 第50-52页 |
| ·优势(Strengths) | 第50-51页 |
| ·劣势(Weaknesses) | 第51页 |
| ·机遇(Opportunities) | 第51-52页 |
| ·威胁(Threats) | 第52页 |
| ·旅游环境容量 | 第52-54页 |
| ·环境容量测算 | 第53-54页 |
| ·木兰围场保护区环境容量现状分析 | 第54页 |
| ·客源市场分析和旅游规模预测 | 第54-58页 |
| ·客源市场的定位 | 第55页 |
|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旅游规模预测 | 第55-56页 |
| ·市场规模预测 | 第56-58页 |
| 第7章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 第58-65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58-59页 |
| ·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 第59页 |
|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的存在的问题 | 第59-61页 |
| ·旅游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 | 第59-60页 |
| ·森林面积减少、草场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 第60页 |
| ·生物种群的减少 | 第60-61页 |
|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61页 |
| ·管理体制、机制和模式不完善 | 第61页 |
|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61-65页 |
|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 第61-62页 |
| ·加强环境整治,建立科学有效的检测和管理模式 | 第62页 |
| ·适度进行生态旅游开发 | 第62-63页 |
| ·组织社区参与保护区规划 | 第63-64页 |
| ·合理经营开发利用保护区多种资源 | 第64页 |
| ·开展对外经济和技术合作 | 第64-65页 |
| 结语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