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中文文摘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绪论 | 第12-34页 |
| 1 课题背景 | 第12-31页 |
| ·第一代光敏剂 | 第13页 |
| ·第二代光敏剂 | 第13-25页 |
| ·酞菁类光敏剂 | 第14-15页 |
| ·树枝状分子 | 第15-22页 |
| ·树枝状酞菁光敏剂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 ·第三代光敏剂 | 第25-27页 |
| ·聚合物胶束载药系统 | 第25-27页 |
| ·单壁碳纳米管 | 第27-31页 |
| ·酞菁-单壁碳纳米管复合物 | 第28-31页 |
| 2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工作 | 第31-34页 |
| ·选题依据 | 第31-32页 |
| ·主要工作 | 第32-34页 |
| 第一章 3,5-二-(4-羧基苯甲氧基)苯甲醇和3,5-二-[3,5二(4-羧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苯甲醇的合成与表征 | 第34-42页 |
| ·前言 | 第34-3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 ·端基为羧基的1~2代芳醚树枝状分子的合成 | 第35-37页 |
| ·3,5-二-(4-氰基苯甲氧基)苯甲醇(1)的合成 | 第35-36页 |
| ·3,5-二-(4-羧基苯甲氧基)苯甲醇(2)的合成 | 第36-37页 |
| ·3,5-二-(4-氰基苯甲氧基)苄溴(3)的合成 | 第37页 |
| ·3,5-二-[3,5-二-(4-氰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l苯甲醇(4)的合成 | 第37页 |
| ·3,5-二-[3,5-二-(4-羧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苯甲醇(5)的合成 | 第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 ·3,5-二-(4-羧基苯甲氧基)苯甲醇(2)的结构表征 | 第38-39页 |
| ·3,5-二-[3,5-二-(4-羧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苯甲醇(5)的结构表征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二章 负载四-[3,5-(二-4-硝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锌酞菁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和表征 | 第42-64页 |
| ·前言 | 第42-43页 |
|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 ·四-[3,5-(二-4-硝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酞菁锌[ZnPc(NO_2)_8]的合成路线 | 第43-45页 |
| ·芳醚树枝状分子3,5-二-4-硝基苯甲氧基苯甲醇(6)的合成 | 第44-45页 |
| ·3,5-二-4-硝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邻苯二甲腈(7)的合成 | 第45页 |
| ·四-[3,5-(二-4-硝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酞菁锌[ZnPc(NO_2)_8](8)的合成 | 第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 ·6的结构表征 | 第45-47页 |
| ·7的结构表征 | 第47-49页 |
| ·8的结构表征 | 第49-50页 |
| ·8的光物理性质 | 第50-52页 |
| ·8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0-51页 |
| ·8的荧光光谱和荧光量子产率 | 第51-52页 |
| ·8的能量传递研究 | 第52-55页 |
| ·能量传递机理 | 第52页 |
| ·8的能量传递过程的研究 | 第52-54页 |
| ·能量传递效率 | 第54-55页 |
| ·负载ZnPc(NO_2)_8的聚合物纳米粒子ZnPc(NO_2)_8/m的合成和表征 | 第55-61页 |
| ·负载ZnPc(NO_2)_8的聚合物纳米粒子ZnPc(NO_2)_8/m的合成 | 第55页 |
| ·负载ZnPc(NO_2)_8的聚合物纳米粒子ZnPc(NO_2)_8/m的表征 | 第55-61页 |
| ·聚合物纳米粒子ZnPc(NO_2)_8/m的形态观察—TEM表征 | 第55-56页 |
| ·ZnPc(NO_2)_8和ZnPc(NO_2)_8/m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6-59页 |
| ·ZnPc(NO_2)_8和ZnPc(NO_2)_8/m的荧光光谱 | 第59-61页 |
| ·小结 | 第61-64页 |
| 第三章 树枝酞菁锌-单壁碳纳米管复合物:合成、表征和光诱导电子转移 | 第64-74页 |
| ·前言 | 第64-65页 |
| ·实验部分 | 第65-67页 |
| ·氨基化单壁碳纳米管(9)的的合成 | 第65页 |
| ·四-[3,5-(二-4-羧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锌酞菁(10)的合成 | 第65-66页 |
| ·四-[3,5-(二-4-羧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酞菁锌-单壁碳纳米管复合物(11)的合成 | 第66-6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2页 |
| ·TEM的形态表征 | 第67页 |
| ·热重分析 | 第67-68页 |
| ·拉曼光谱 | 第68-69页 |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69-70页 |
| ·荧光光谱 | 第70-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74-76页 |
| 附录1 | 第76-78页 |
| 附录2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2页 |
| 个人简历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