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16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2章 轻质油藏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研究进展 | 第16-39页 |
·空气驱油藏筛选标准 | 第16-20页 |
·油藏物性 | 第16-17页 |
·油藏温度 | 第17页 |
·油藏压力 | 第17-18页 |
·原油性质 | 第18-19页 |
·流体饱和度 | 第19-20页 |
·空气驱机理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岩矿组成对原油氧化热动力学影响 | 第23页 |
·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安全性及技术对策 | 第25-27页 |
·安全性 | 第25-26页 |
·风险管理评估 | 第26-27页 |
·内源微生物辅助空气驱 | 第27页 |
·裂缝性或非均质性油藏空气驱中面临的问题 | 第27-28页 |
·泡沫流度控制作用 | 第28-30页 |
·泡沫在多孔介质中渗流特征 | 第28-29页 |
·泡沫驱应用 | 第29页 |
·空气泡沫驱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聚合物凝胶防气窜和堵气作业 | 第30-37页 |
·防气窜凝胶体系 | 第30-32页 |
·凝胶堵气作业 | 第32-37页 |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原油氧化热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60页 |
·研究背景 | 第39页 |
·实验目的及方案 | 第39-42页 |
·实验目的 | 第39-40页 |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40-41页 |
·实验方案 | 第41-42页 |
·原油氧化热动力学理论 | 第42-4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9页 |
·原油TG/DTG/DTA测试 | 第46-47页 |
·岩屑TG/DTG/DTA测试 | 第47-49页 |
·原油及原油+岩屑热分析对比 | 第49-52页 |
·原油氧化热动力学研究 | 第52-55页 |
·粘土矿物对原油氧化热动力学影响 | 第55-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热效应监测实验及对产能影响数值模拟 | 第60-82页 |
·研究背景 | 第60-61页 |
·原油自燃方面 | 第60-61页 |
·数值模拟方面 | 第61页 |
·研究目的 | 第61-62页 |
·原油自燃可行性研究 | 第62-63页 |
·热效应研究 | 第63-70页 |
·热效应监测设备 | 第63-65页 |
·辅助实验设备 | 第65页 |
·实验方案 | 第65-6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6-70页 |
·燃烧管实验理论模型 | 第70-81页 |
·物理模型假设 | 第72页 |
·数学模型推导 | 第72-74页 |
·数学模型求解 | 第74-77页 |
·模拟参数确定 | 第77页 |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77-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多孔介质中原油氧化机理及驱油效率研究 | 第82-96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82-83页 |
·实验材料 | 第83页 |
·实验内容及步骤 | 第83-84页 |
·氧化管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4-92页 |
·压力对原油氧化影响 | 第84-86页 |
·时间对原油氧化影响 | 第86-87页 |
·粘土矿物对原油氧化影响 | 第87-89页 |
·含水饱和度对原油氧化影响 | 第89-90页 |
·油藏条件下氧化管实验 | 第90-91页 |
·氧化反应速率敏感性分析 | 第91-92页 |
·驱油效率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2-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6章 空气驱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6-118页 |
·数学模型 | 第96-97页 |
·储层及流体物性 | 第97-100页 |
·储层物性 | 第97-99页 |
·岩石及流体高压物性 | 第99页 |
·相对渗透率曲线 | 第99页 |
·原油性质 | 第99-100页 |
·模拟组分 | 第100-104页 |
·拟组分划分 | 第100页 |
·气液平衡常数K值 | 第100页 |
·拟组分理化性质 | 第100-103页 |
·燃烧反应历程 | 第103-104页 |
·历史拟合 | 第104-105页 |
·油藏数值模拟 | 第105-106页 |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7页 |
·自燃及温度分布规律 | 第106-107页 |
·气相饱和度及产出气浓度分布特征 | 第107-109页 |
·注气速率对空气驱效果敏感性分析 | 第109-113页 |
·非均质性储层空气驱效果研究 | 第113-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7章 空气驱中聚合物凝胶防气窜研究 | 第118-15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8-1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19页 |
·聚合物凝胶体系研究实验总述 | 第119-122页 |
·新型二次交联凝胶体系研究 | 第122-128页 |
·间苯二酚交联聚丙烯酰胺特征 | 第122-123页 |
·第二交联剂酚醛浓度优选 | 第123页 |
·二次交联凝胶体系成胶机理研究 | 第123-125页 |
·新型二次交联凝胶体系性能评价 | 第125-128页 |
·聚乙烯亚胺交联聚丙烯酰胺凝胶成胶动力学及机理研究 | 第128-142页 |
·低温成胶动力学特征 | 第128-132页 |
·聚丙烯酰胺浓度对成胶动力学影响 | 第132-133页 |
·聚乙烯亚胺浓度对成胶动力学影响 | 第133-135页 |
·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对成胶动力学影响 | 第135页 |
·热稳定性机理分析 | 第135-136页 |
·矿化度对成胶动力学影响 | 第136-138页 |
·经多孔介质剪切后成胶机理分析 | 第138-142页 |
·多孔介质中聚合物凝胶封堵空气行为 | 第142-146页 |
·聚合物凝胶抗压理论分析 | 第142-143页 |
·数学模型 | 第143-144页 |
·气液相饱和度计算结果对比 | 第144-146页 |
·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 第146-151页 |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146-147页 |
·实验方案 | 第147-14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48-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8章 结论与创新 | 第153-156页 |
·结论 | 第153-155页 |
·创新 | 第155页 |
·今后工作建议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8页 |
附录 | 第168-17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3-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