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管道清管过程水合物生成预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论文研究背景及工程需求 | 第11-17页 |
·管道清管目的 | 第11-12页 |
·清管及运行过程事故案例与危害 | 第12-17页 |
·天然气管道清管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 第18-22页 |
·问题描述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9-2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应用理论及技术现状 | 第24-30页 |
·天然气管道清管模拟技术 | 第24-27页 |
·水合物初始生成条件预测技术 | 第27-28页 |
·气液两相管流技术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清管过程管内天然气运动模型研究 | 第30-43页 |
·稳态非等温模型 | 第30-36页 |
·稳态非等温仿真基本方程 | 第30-31页 |
·方程组求解表达式变换 | 第31-33页 |
·求解过程 | 第33-36页 |
·瞬态非等温模型 | 第36-42页 |
·瞬态非等温仿真基本方程 | 第36-38页 |
·方程组求解表达式变换 | 第38-40页 |
·求解过程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清管器运动模型研究 | 第43-70页 |
·清管器运动过程模拟 | 第43-49页 |
·射流清管器运动方程 | 第44-45页 |
·清管器运动过程流量及压力变化 | 第45-46页 |
·射流孔内气体运动速度与压差关系 | 第46-47页 |
·清管器前后温度降 | 第47-49页 |
·清管器运动模型的边界参数 | 第49-51页 |
·边值参数 | 第49-50页 |
·初值参数 | 第50页 |
·确定清管器头部天然气速度 | 第50-51页 |
·清管器启动过程与清管器卡堵过程分析 | 第51-54页 |
·启动清管器的操作过程分析 | 第51-52页 |
·清管器启动压差的建立 | 第52-53页 |
·清管器卡堵过程分析 | 第53-54页 |
·清管器启动及清管器卡堵过程算例 | 第54-63页 |
·基础数据 | 第54-55页 |
·清管器启动压差计算 | 第55-56页 |
·清管器在管道中卡堵计算 | 第56-63页 |
·清管器前两相流动模型 | 第63-68页 |
·基本假设 | 第63-65页 |
·均相流基本方程 | 第65-66页 |
·方程组变换 | 第66-68页 |
·变量差分格式及边界条件 | 第68页 |
·气液均相流求解步骤 | 第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水合物初始生成条件及实现 | 第70-85页 |
·天然气露点温度计算 | 第70-71页 |
·DU & GUO预测模型 | 第71-76页 |
·△μ~H的计算 | 第72-73页 |
·△μ~W的计算 | 第73-75页 |
·计算步骤 | 第75-76页 |
·CHEN & GUO预测模型 | 第76-82页 |
·纯组分气体水合物生成条件 | 第77-79页 |
·混合气体水合物生成条件 | 第79-80页 |
·计算步骤 | 第80-82页 |
·水合物初始形成条件的计算实例 | 第82-84页 |
·露点计算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水合物生成条件计算结果分析 | 第83-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输气管道内积液量估算方法研究 | 第85-113页 |
·管道中积液量分析方法 | 第85-98页 |
·气液分层流基本参数及相互关系 | 第85-87页 |
·建立气液两相分层流模型 | 第87-90页 |
·基本方程中变量变换 | 第90-92页 |
·基本方程中不含变量项表达式 | 第92-96页 |
·基本方程中变量的差分格式 | 第96-97页 |
·边界条件及求解步骤 | 第97-98页 |
·低洼管段积液分析 | 第98-112页 |
·低洼管段中气液两相流动分析 | 第99-101页 |
·临界状态的数学描述 | 第101-102页 |
·水平管段起始端界面参数 | 第102-108页 |
·水平管段内积液量估算 | 第108-111页 |
·上坡管段内积液量估算 | 第111-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7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113-117页 |
·管道基本参数 | 第113-114页 |
·清管参数计算结果 | 第114-115页 |
·积液量估算结果 | 第115-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117-119页 |
·研究结论 | 第117-118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