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北段青川-平武断裂中新生代变形、变质作用及运动学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引言 | 第10-15页 |
| ·研究区交通及地理位置 | 第10-11页 |
|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来源 | 第11-12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31页 |
| ·地层 | 第16-23页 |
| ·龙门山北段区域地层 | 第16-21页 |
| ·碧口地块地层 | 第21-23页 |
| ·岩浆岩 | 第23-25页 |
| ·区域构造 | 第25-27页 |
| ·断层 | 第25-26页 |
| ·褶皱 | 第26-27页 |
| ·主要构造事件 | 第27-31页 |
| ·新元古代岛弧岩浆活动 | 第27-28页 |
| ·秦岭-大别造山事件 | 第28-29页 |
| ·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形成 | 第29页 |
| ·扬子板块西缘区域伸展事件 | 第29-30页 |
| ·龙门山右旋走滑运动 | 第30-31页 |
| 3 青川-平武断裂变形序列及其特征 | 第31-50页 |
| ·D_1期构造变形特征 | 第31-33页 |
| ·D_2期构造变形特征 | 第33-44页 |
| ·正断层的形成 | 第33-35页 |
| ·韧性剪切带 | 第35-36页 |
| ·构造面理S_2 | 第36-38页 |
| ·D_2期显微构造类型及特征 | 第38-44页 |
| ·D_3期构造变形特征 | 第44-50页 |
| 4 EBSD石英组构分析 | 第50-55页 |
| 5 青川-平武断裂构造岩变质温压条件 | 第55-61页 |
| ·矿物化学分析 | 第55页 |
| ·变质温压条件计算 | 第55-56页 |
| ·白云母-绿泥石温度计 | 第55-56页 |
| ·多硅白云母压力计 | 第56页 |
| ·变质作用序列探讨 | 第56-61页 |
| 6 青川-平武断层形成时间及活动期次探讨 | 第61-63页 |
| ·断层形成时间 | 第61页 |
| ·断层活动期次 | 第61-63页 |
| 7 结论与存在问题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存在问题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