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地下水的污染现状 | 第10页 |
| ·硝酸盐的污染 | 第10-11页 |
| ·海洋生物养殖和水产养殖中的硝酸盐污染 | 第10页 |
| ·工业废水中的硝酸盐 | 第10-11页 |
| ·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及转化过程 | 第11-12页 |
| ·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 | 第11页 |
| ·地下水中硝酸盐转化过程 | 第11-12页 |
| ·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形式及来源 | 第12页 |
| ·有机化肥和氮肥的污染 | 第12页 |
| ·垃圾,粪便的硝酸盐污染 | 第12页 |
| ·灌溉污染 | 第12页 |
|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危害 | 第12-13页 |
| ·地下水中硝酸盐去除方法 | 第13-20页 |
| ·非生物法 | 第13-15页 |
| ·生物法 | 第15-20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试验仪器 | 第20页 |
|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 ·测定指标 | 第20页 |
|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0-26页 |
| ·NO_3~--N 含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20-21页 |
| ·亚硝酸盐氮测定: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分光光度法 | 第21-23页 |
| ·TOC 测定 | 第23-24页 |
| ·有效硫的测定 | 第24-25页 |
| ·溶解氧的测定:碘量法 | 第25-26页 |
| ·体系中溶解氧的去除 | 第26页 |
| ·其他指标的测定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氢自养反硝化最佳碳源筛选 | 第27-35页 |
| ·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设计 | 第27页 |
| ·反应器设计原则 | 第27页 |
| ·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的基本结构 | 第27页 |
| ·污泥中有机碳含量(TOC)的检测 | 第27页 |
| ·污泥中单质硫及硫化物的检测 | 第27-28页 |
| ·不同碳源组合情况 | 第28页 |
| ·自养反硝化菌富集培养 | 第28页 |
| ·结果分析 | 第28-32页 |
| ·有机碳含量(TOC)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 ·单质硫及其化合物的检测 | 第29页 |
| ·不同碳源的影响 | 第29-30页 |
| ·氢自养反硝化细菌培养 | 第30-32页 |
| ·结果讨论 | 第32-34页 |
| ·证明异养反硝化及硫自养反硝化的不存在性 | 第32页 |
| ·采用不同碳源驯化氢自养反硝化细菌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不同条件对氢自养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 第35-44页 |
| ·单因素试验 | 第35页 |
| ·NaHCO_3 投加量的影响 | 第35页 |
| ·硝酸盐浓度的影响 | 第35页 |
| ·初始pH 的影响 | 第35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35页 |
| ·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 ·不同NaHCO_3 的投加量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不同初始硝酸盐浓度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不同pH 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 第37页 |
| ·不同温度对反硝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结果讨论 | 第38-41页 |
| ·不同NaHCO_3 投加量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 第38页 |
| ·不同的初始硝酸盐浓度对氢自养反硝化脱氮速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体系pH 值对反硝化的影响 | 第39-41页 |
| ·温度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 第41页 |
| ·正交试验 | 第41-43页 |
| ·反应条件 | 第41-42页 |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页 |
| ·正交结果讨论 | 第42-43页 |
| ·正交试验结果验证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4页 |
| ·展望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