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青少年问题论文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以深圳市某小学高年级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8页
一、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第8-9页
 (一) 研究背景第8页
 (二) 研究目的第8页
 (三) 研究意义第8-9页
  1.理论意义第8页
  2.现实意义第8-9页
二、文献综述第9-13页
 (一) 国内研究第9-10页
  1.同伴关系概念和内涵第9页
  2.同伴关系的功能第9页
  3.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第9-10页
  4.同伴关系的对策第10页
 (二) 国外研究第10-12页
  1.关于同伴交往意义的研究第10页
  2.关于同伴交往特点的研究第10-11页
  3.关于同伴交往影响因素的研究第11页
  4.关于儿童同伴交往中攻击行为(或侵犯)的研究第11页
  5.关于同伴交往困难及交往过程中问题行为的矫治第11-12页
 (三) 结论第12-13页
三、研究方法第13-14页
 (一) 研究对象第13页
 (二) 研究工具第13页
 (三) 统计工具第13-14页
四、调查数据分析第14-24页
 (一)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总体分布第14-15页
 (二)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第15-18页
  1.性别差异第15-16页
  2.年级差异第16-17页
  3.独生子女差异第17-18页
 (三) 同伴关系性别-年级、性别-独生子女、年级-独生子女差异分析第18-21页
  1.性别、年级差异分析第18页
  2.性别、独生子女差异分析第18-20页
  3.年级、独生子女差异分析第20-21页
 (四) 相关分析第21-22页
  1.个人行为与同伴关系相关分析第21页
  2.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相关分析第21-22页
 (五) 回归分析第22-23页
 (六) 结论第23-24页
五、影响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分析第24-31页
 (一) 访谈个案第24-26页
 (二) 个人因素第26-27页
  1.个人品质第26-27页
  2.学习成绩第27页
  3.沟通技巧第27页
 (三) 家庭因素第27-29页
  1.经济状况第27-28页
  2.家庭结构第28页
  3.家庭氛围第28-29页
 (四) 学校因素第29页
  1.课程设置第29页
  2.老师态度第29页
 (五) 社会因素第29-31页
  1.社会文化心理认同第29页
  2.社会氛围第29页
  3.社会保障第29-31页
六、相关对策建议第31-34页
 (一) 个人方面第31页
 (二) 家庭方面第31-32页
  1.树立榜样,提高品质素养第31页
  2.低流动性,改善经济条件第31页
  3.平等沟通,提升幸福程度第31-32页
 (三) 学校方面第32页
  1.学校加强同伴交往指导第32页
  2.老师引导同伴交往行为第32页
 (四) 社工方面第32页
  1.学校社工积极沟通引导第32页
  2.社区青少年社工整合资源第32页
 (五) 社会方面第32-34页
  1.改变文化心理认同第32-33页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33页
  3.健全法规,保护权益第33页
  4.整合优化社会资源第33-34页
注释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8页
附录第38-40页
后记第40-41页
致谢第41-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赤大白铁路防沙治沙工程的技术方案选择与施工组织设计研究
下一篇: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于改善青少年人际关系小组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