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MRS联合DCE和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评价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縮略词表 | 第18-19页 |
前言 | 第19-21页 |
资料和方法 | 第21-26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1页 |
2 设备和用品 | 第21页 |
3 MRI扫描方法及参数 | 第21-23页 |
·扫描前准备 | 第21-22页 |
·扫描方法及参数 | 第22-23页 |
·常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及对比剂的使用 | 第22-23页 |
·常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参数 | 第23页 |
·1H-MRS扫描方法及参数 | 第23页 |
4 图像处理分析 | 第23-25页 |
·ADC值的测量及统计 | 第23-24页 |
·MIP图影像分析方法 | 第24页 |
·MRS分析方法 | 第24页 |
·TIC曲线绘制及记录 | 第24-25页 |
5 统计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 | 第26-32页 |
1 病理诊断及影像结果 | 第26-29页 |
·病理结果 | 第26页 |
·ADC值测量结果 | 第26-27页 |
·动态增强TIC结果 | 第27-28页 |
·形态学分析 | 第28页 |
·MIP图结果 | 第28-29页 |
·MRS结果 | 第29页 |
2 统计学处理结果 | 第29-32页 |
讨论 | 第32-39页 |
1 乳腺解剖及病理生理 | 第33页 |
2 乳腺MRI平扫及动态增强 | 第33-36页 |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曲线) | 第33-34页 |
·早期强化率(EPER) | 第34-35页 |
·达峰时间(TTP) | 第35页 |
·乳腺肿瘤的强化特征及病理基础 | 第35-36页 |
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 | 第36-37页 |
4 乳腺MRS | 第37-39页 |
·乳腺MRS的特点 | 第37页 |
·乳腺MRS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 第37-38页 |
·乳腺MRS的局限性及潜在价值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图 | 第43-49页 |
综述 | 第49-75页 |
1. 乳腺钼靶X线检查 | 第49-50页 |
·乳腺癌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早期X线筛查问题 | 第49-50页 |
·乳腺癌x线影像表现及诊断标准问题 | 第50页 |
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第50-51页 |
3 乳腺CT检查 | 第51-52页 |
4 乳腺CTLM检查 | 第52-53页 |
5 乳腺PET-CT检查 | 第53-56页 |
·乳腺癌原发灶 | 第53-54页 |
·淋巴结转移 | 第54-55页 |
·远处转移 | 第55页 |
·PET-CT对乳腺癌预后评估及疗效观察 | 第55-56页 |
·PET-CT对乳腺肿瘤复发的诊断 | 第56页 |
6 乳腺MRI检查及临床应用 | 第56-60页 |
·乳腺MRI平扫及动态增强 | 第57-59页 |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曲线) | 第57-58页 |
·早期强化率(EPER) | 第58页 |
·达峰时间(TTP) | 第58页 |
·乳腺肿瘤的强化特征及病理基础 | 第58-59页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 | 第59-60页 |
7 乳腺特殊造影检查 | 第60-62页 |
·乳腺导管造影术 | 第60-61页 |
·乳腺淋巴管造影术 | 第61页 |
·乳腺血管造影术 | 第61-62页 |
8 磁共振波谱人体研究现状 | 第62-69页 |
·乳腺~1H-MRS | 第62-64页 |
·乳腺MRS的特点 | 第62-63页 |
·乳腺~1H-MRS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 第63页 |
·乳腺MRS的局限性及潜在价值 | 第63-64页 |
·~1H-MR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 | 第64-65页 |
·前列腺MRS | 第65页 |
·骨骼及软组织MRS | 第65-66页 |
·肝脏MRS | 第66-67页 |
·肾脏MRS | 第67-68页 |
·MRS在其他体部肿瘤中的应用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个人简介 | 第75-76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会议投稿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