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10页 |
| 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 ·生物柴油的主要特性 | 第15页 |
| ·生物柴油的生产和使用现状 | 第15-19页 |
| ·国际生物柴油生产使用现状 | 第15-17页 |
| ·我国生物柴油生产使用现状 | 第17-19页 |
| ·生物柴油的生产原料 | 第19-25页 |
| ·动植物油脂 | 第19-20页 |
| ·餐饮废油 | 第20-22页 |
| ·单细胞油脂 | 第22-25页 |
| ·生物柴油生产的方法 | 第25-28页 |
| ·碱催化 | 第26-27页 |
| ·酸催化 | 第27页 |
| ·酶催化 | 第27-28页 |
| ·生物柴油的检测方法及质量标准 | 第28-30页 |
| ·生物柴油的检测方法 | 第29页 |
| ·生物柴油的质量标准 | 第29-3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产生物柴油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 第31-52页 |
| ·材料 | 第31-34页 |
| ·菌种和培养基 | 第31-32页 |
| ·化学试剂 | 第32-34页 |
| ·仪器设备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45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4页 |
| ·基因克隆 | 第34-41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1页 |
| ·质粒提取 | 第41-42页 |
| ·酶切连接 | 第42-43页 |
|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43页 |
| ·基因的诱导表达 | 第43-44页 |
| ·酶活测定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 ·pdc,adh,atfA基因的克隆 | 第45-46页 |
| ·重叠PCR扩增PA片段和PAW片段 | 第46-48页 |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8-50页 |
| ·E.coli pET28a(+)-PAW的诱导表达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三章 基因工程菌发酵生产生物柴油的研究 | 第52-69页 |
| ·材料 | 第52-54页 |
| ·菌种和培养基 | 第52页 |
| ·化学试剂 | 第52-53页 |
| ·仪器设备 | 第53-54页 |
| ·方法 | 第54-56页 |
| ·工程菌产生物柴油的发酵条件 | 第54页 |
| ·工程菌产生物柴油的各项指标检测 | 第54-56页 |
| ·工程菌内脂滴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 | 第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8页 |
| ·添加葡萄糖对工程菌合成生物柴油的影响 | 第56-60页 |
| ·添加木糖对工程菌合成生物柴油的影响 | 第60-63页 |
| ·生物柴油主要成分的气相色谱(GC)分析 | 第63-67页 |
| ·工程菌细胞内脂滴积累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四章 工程菌利用餐饮泔水产生物柴油的研究 | 第69-82页 |
| ·材料 | 第69-70页 |
| ·菌种和培养基 | 第69页 |
| ·化学试剂 | 第69-70页 |
| ·仪器设备 | 第70页 |
| ·方法 | 第70-72页 |
| ·培养方法 | 第70-71页 |
| ·餐饮泔水的COD测定 | 第71页 |
| ·工程菌发酵前后餐饮泔水中主要成分的GC/MS分析 | 第71-72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72-81页 |
| ·添加不同糖对工程菌利用餐饮泔水产生物柴油的影响 | 第72-76页 |
| ·工程菌发酵餐饮废水前后脂肪酸和FAEEs成分的变化 | 第76-80页 |
| ·工程菌产生的生物柴油的冷滤点分析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五章 工程菌利用秸秆水解液产生物柴油的研究 | 第82-95页 |
| ·材料 | 第82-83页 |
| ·菌种和培养基 | 第82页 |
| ·化学试剂 | 第82-83页 |
| ·仪器设备 | 第83页 |
| ·方法 | 第83-86页 |
| ·培养方法 | 第83-84页 |
| ·秸秆成分测定 | 第84-85页 |
| ·不同秸秆水解液对工程菌产生物柴油的影响 | 第85页 |
| ·工程菌发酵水解液的HPLC分析 | 第85-86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86-93页 |
| ·各种不同的秸秆成分分析 | 第86-87页 |
| ·水稻水解液对工程菌生产生物柴油的影响 | 第87-89页 |
| ·玉米水解液对工程菌生产生物柴油的影响 | 第89-91页 |
| ·小麦水解液对工程菌生产生物柴油的影响 | 第91-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 创新点 | 第96页 |
| 展望 | 第96-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12页 |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2-113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