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31页 |
·光谱观测与大样本巡天的意义 | 第15-16页 |
·世界天文望远镜技术的发展 | 第16-24页 |
·折射式望远镜 | 第16-17页 |
·反射式望远镜 | 第17-20页 |
·折反射望远镜 | 第20-21页 |
·主动光学技术与超大口径天文望远镜 | 第21-22页 |
·分光术 | 第22-23页 |
·射电天文望远镜 | 第23页 |
·空间望远镜和全波段天文学 | 第23-24页 |
·LAMOST巡天望远镜 | 第24-28页 |
·LAMOST项目介绍 | 第24-25页 |
·望远镜参数 | 第25-26页 |
·望远镜在国际上的地位 | 第26-28页 |
·LAMOST的巡天战略 | 第28页 |
·巡天战略系统SSS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巡天覆盖算法研究 | 第31-49页 |
·LAMOST 望远镜的观测策略 | 第31-32页 |
·可观测天区 | 第32-33页 |
·静态覆盖 | 第33-34页 |
·均值漂移 | 第34-36页 |
·均值漂移算法的基本应用 | 第34-36页 |
·均值漂移算法的球面应用与极点漂移 | 第36页 |
·密度库覆盖 | 第36-39页 |
·快速漂移 | 第39-40页 |
·算法原理 | 第39-40页 |
·算法步骤 | 第40页 |
·边界漂移 | 第40-43页 |
·算法原理 | 第40-42页 |
·算法步骤 | 第42-43页 |
·SH 中央亮星覆盖 | 第43-45页 |
·算法组合 | 第45页 |
·算法比较 | 第45-49页 |
第三章 光纤分配算法研究 | 第49-71页 |
·光纤分配算法需求 | 第49-53页 |
·LAMOST望远镜的焦面构造 | 第49-51页 |
·光纤定位单元 | 第51-52页 |
·天体目标 | 第52-53页 |
·光纤分配约束条件 | 第53页 |
·综合优先策略与基本光纤分配算法 | 第53-55页 |
·改进的光纤分配算法 | 第55-57页 |
·网络流与二部图光纤分配算法 | 第57-64页 |
·网络流原理与应用 | 第57-58页 |
·二部图原理与应用 | 第58-64页 |
·防碰撞光纤分配算法 | 第64-66页 |
·光纤单元的碰撞模型 | 第64-65页 |
·防碰撞光纤分配算法 | 第65-66页 |
·分组优先光纤分配算法 | 第66-71页 |
第四章 LAMOST 巡天计划 | 第71-75页 |
·星系和类星体巡天 | 第71-72页 |
·银河系结构恒星巡天 | 第72-73页 |
·LAMOST 的研究方向 | 第73-75页 |
第五章 SSS 大系统具体设计 | 第75-99页 |
·系统框架 | 第75-77页 |
·数据管理模块 | 第77-79页 |
·基本类型 | 第77-78页 |
·数据库连接 | 第78页 |
·目标过滤 | 第78-79页 |
·外部访问 | 第79页 |
·目标过滤模块 | 第79-83页 |
·功能需求 | 第79页 |
·具体实现 | 第79-83页 |
·过滤器模型扩展 | 第83页 |
·光纤分配模块 | 第83-85页 |
·天区覆盖模块 | 第85-86页 |
·观测计划模块 | 第86-88页 |
·核心服务模块 | 第88-89页 |
·日志服务 | 第89-90页 |
·常用基本工具 | 第90-96页 |
·坐标体系 | 第90-92页 |
·通用数据库访问和数据获取工具 | 第92-96页 |
·子系统通讯模块 | 第96-97页 |
·图形界面接口 | 第97页 |
·模拟仿真 | 第97-99页 |
第六章 算法验证 | 第99-127页 |
·全天实际时间巡天模拟 | 第99-112页 |
·巡天流程和算法配置 | 第99-100页 |
·星表构成 | 第100-101页 |
·观测时间 | 第101-102页 |
·曝光时间和次数 | 第102页 |
·模拟参数 | 第102-103页 |
·模拟结果 | 第103-109页 |
·讨论 | 第109-111页 |
·结论 | 第111-112页 |
·全天实际时间低纬度优先巡天及算法比较 | 第112-123页 |
·巡天流程和算法配置 | 第112页 |
·星表构成 | 第112-113页 |
·曝光时间 | 第113页 |
·模拟参数 | 第113页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13-122页 |
·结论 | 第122-123页 |
·软件测试 | 第123页 |
·星表数据获取效率测试 | 第123-127页 |
·测试方法 | 第123-125页 |
·测试结果 | 第125-127页 |
第七章 界面设计和实现 | 第127-145页 |
·天文通用软件拓展 | 第127-131页 |
·用户群体 | 第127页 |
·功能特性 | 第127-128页 |
·软件特性 | 第128-129页 |
·天文软件概括 | 第129-131页 |
·核心功能界面 | 第131-135页 |
·主程序界面 | 第131-132页 |
·观测计划制定 | 第132-133页 |
·观测计划查看和编辑 | 第133-135页 |
·辅助功能界面 | 第135-142页 |
·焦面布局管理器 | 第135页 |
·星图查看器 | 第135-136页 |
·观测目标更新管理器 | 第136-137页 |
·密度库生成管理器 | 第137页 |
·数据库分布图生成器 | 第137-138页 |
·星表数据导入工具 | 第138-140页 |
·目标过滤器编辑器 | 第140-141页 |
·分组管理助手 | 第141-142页 |
·观测计划管理器 | 第142页 |
·模拟仿真程序 | 第142-145页 |
·最大密度覆盖模拟程序 | 第142-143页 |
·最大密度实际观测时间模拟程序 | 第143页 |
·最大密度实际观测时间低纬度优先模拟程序 | 第143页 |
·Shack-Hartmann 亮星覆盖实际观测时间低纬度优先模拟程序 | 第143-145页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0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