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劳动关系确认标准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导言第11-14页
 一、选题的理论价值第11-12页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第12-13页
 三、本文的研究范围第13页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一章 劳动关系确认标准概述第14-27页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定义及其确认第14-19页
  一、劳动关系的定义第14-16页
  二、劳动关系与相似法律关系的异同第16-18页
  三、劳动关系确认标准的学说概况第18-19页
 第二节 劳动关系确认的从属性标准第19-23页
  一、从属性标准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实践第19-22页
  二、从属性标准的利弊第22页
  三、从属性标准的发展第22-23页
 第三节 劳动关系确认的控制性标准第23-27页
  一、控制性标准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实践第23-26页
  二、控制性标准的利弊第26页
  三、控制性标准的发展第26-27页
第二章 劳动关系确认标准的境内研究及立法现状第27-38页
 第一节 劳动关系确认标准的基础性成果第27-31页
  一、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劳动法规的适用范围第27-29页
  二、劳动关系的定义要素第29-30页
  三、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主体资格第30-31页
  四、小结第31页
 第二节 我国关于劳动关系确认标准的立法现状第31-36页
  一、我国劳动关系确认标准的“从属性”考量第31-34页
  二、我国劳动关系确认标准的主体考量第34-35页
  三、我国劳动关系确认标准的证据考量第35-36页
 第三节 我国劳动关系确认标准的制度缺陷第36-38页
  一、劳动关系定义的缺失第36页
  二、劳动关系主体界定顺序的错位第36-37页
  三、劳动部现有标准不符合社会分工发展现状第37-38页
  四、各地方、各部门劳动关系确认的混乱局面第38页
第三章 劳动关系确认的决定因素及主导标准第38-48页
 第一节 劳动关系确认的决定因素第38-43页
  一、劳动权及劳动行为能力第38-39页
  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及社会分工发展现状第39-40页
  三、劳动基准的强度第40-41页
  四、其他法律保护的周延性及互补性第41-43页
 第二节 劳动关系确认的主导标准第43-45页
  一、人格从属性的不适应性第43-44页
  二、业务从属性的不必要性第44页
  三、组织从属性的有效区分性及其自我调整第44-45页
 第三节 劳动关系确认的辅助标准第45-48页
  一、劳动关系主体适格性第46页
  二、避免双重、多重劳动关系第46-47页
  三、劳动报酬的对价性第47-48页
  四、基于其他法律关系的存在而产生的排他效应第48页
第四章 劳动关系确认标准的立法要点及实务考量第48-54页
 第一节 组织从属性标准的立法要点第48-52页
  一、劳动关系确认的主导标准——组织从属性第48-49页
  二、组织从属性的内涵第49-51页
  三、组织从属性的判断依据第51-52页
 第二节 组织从属性视野下几类特殊用工关系的定性第52-54页
  一、退休返聘法律关系的定性第52-53页
  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法律地位的定性第53-54页
  三、协保、停薪留职、内退人员与新用人单位法律关系的定性第54页
结语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9-60页
后记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食品召回法律制度之探析
下一篇:过劳死制度反思和法律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