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页 |
第一章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法理解析 | 第10-18页 |
第一节 我国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立法概览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中外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犯罪刑事法治比较研析 | 第12-16页 |
一、域外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犯罪刑事法治论纲 | 第12-14页 |
二、比较法分析:关于证券期货犯罪立法模式与司法能动的启示 | 第14-16页 |
第三节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法益探究 | 第16-18页 |
一、金融交易秩序 | 第16页 |
二、资本市场投资者权益 | 第16-17页 |
三、金融行业工作人员职务忠诚性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犯罪构成剖析 | 第18-34页 |
第一节 未公开信息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把握 | 第18-25页 |
一、未公开信息的定义 | 第18-20页 |
二、未公开信息的基本特征 | 第20-22页 |
三、未公开信息与内幕信息的界分 | 第22-25页 |
第二节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实行行为的细化分析 | 第25-30页 |
一、交易行为:利用未公开信息从事证券期货交易 | 第25-27页 |
二、建议行为:明示、暗示他人从事证券期货交易 | 第27-30页 |
第三节 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与监管机构工作人员的界定 | 第30-33页 |
一、金融机构从业人员 | 第30-31页 |
二、监管机构工作人员 | 第31-33页 |
第四节 犯罪故意的内容与违法性认识的推定 | 第33-34页 |
一、故意犯罪的基本定位 | 第33-34页 |
二、违法性认识 | 第34页 |
第三章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相关疑难问题研究 | 第34-43页 |
第一节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违法性判断 | 第35-39页 |
一、“违反规定”的范围界定 | 第35-36页 |
二、前置性规范的具体内容 | 第36-39页 |
第二节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关联性判断 | 第39-41页 |
一、职务便利与未公开信息的关联性分析 | 第39-40页 |
二、交易活动与未公开信息的关联性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情节标准的反思性建构 | 第41-43页 |
一、“情节严重”标准虚置及其再生路径 | 第41-43页 |
二、“情节特别严重”标准真空及其填充思路 | 第43页 |
三、从宽情节的标准缺位及其方案设计 | 第43页 |
第四章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前瞻性思考 | 第43-49页 |
第一节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违法性判断规范基础的逐步修改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主体要件的完善建议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规制领域的应然拓展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